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实验发现法”教学初探

阅读:53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23 8:30:06
分享到:

生物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其独立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有所发现,这是当今生物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初中学生一般都具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对什么事物都感兴趣,总要问个“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科学本身的趣味性,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此,我对“实验发现法”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实验发现法”
    “实验发现法”即探索教学法。它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中心,并辅以阅读教材、参看录像等直观手段,教师设疑提问,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可让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亲自去探索、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这种方法可以克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束缚,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是在探索和发现的心理,且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触生物界,避免把生动活泼的生物课上成“死物课”。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转向激发学生思考、动手,从而使其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据心理学家的统计,一个人看过而记住的材料要比听过所记住的材料多166倍。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像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实验、实验、再实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副科”为“兴趣科”。此种教学法还能提高教师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实验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进行的,而学生又无“强迫感”,能很好地体现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验发现法”的教学过程下面以初中《生物》第一册(下)“鱼纲”为例,谈谈“实验发现法”的教学过程。
1、设“疑”激发学生探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进行这种方法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疑”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有目的地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在教“鲫鱼的习性和形态”一课时,学生感性知识比较丰富。鲫鱼都见过、吃过,但平时不注意观察,对鱼没有一个正确认识,于是我先让学生观察鱼缸内活动的鲫鱼,同时提出相关问题:鲫鱼的体色、体形怎样?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促使学生去想、去发现并急于解决,从而得出结果。这种动力的来源在于兴趣,使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感觉。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