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十分重视数学学习过程,除了研究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如认知、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重视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情绪等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学习。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正如和学生谈话中所述:现在这种忧虑没了、我很喜欢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希望有更多的做庄机会;你甚至可以给老师提意见;选择恰当方式,灵活把握契机,教师的情感注入才更加有效。从学生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反映教师情感注入的影子:老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如:我们是数学天才,我们有学数学有天赋;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意性的问题用“精彩、精辟、有创建”等语言加以鼓励。这种情感的注入,在对待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教学策略方面也有所体现:有的后进生认为学不会可以不学、提供一些课外读物或安排我们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享有做不做数学作业都可以的特权。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就常常会有异常的表现:我们会发现“高招”,让老师都吃惊;引来一片赞许;不时赢得同学们的称赞,也常令老师兴奋不已。总之,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认识结构和系统建构过程,在强调自主探索和学生理解性思维活动的同时,加强教师情感的注入,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4.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从本质上讲,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数据处理等,是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学把握,并反过来不断地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和矫正中发展起来的。而数学过程则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理论和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建构过程。“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是基于不同教育功能和不同建构策略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和经验,通过对业已形成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向更高层次推进,并反作用于更为广泛的现实,对其作出解释和应用。因此,“学数学有用”,参与过程建构起来的“数学有点‘生动’了”,历尽数学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深谙“善于联想就学会了数学”。以“课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着眼于系统认知结构的整体建构,更加趋于信息的条理化,适应学生思维存储和提取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