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看图要有一定的角度。一幅地图,尤其是地图册上的综合性的地图,信息是全面的,看图的时候,要有目的地去看,这个目的往往就是解决问题。根据课本提出的问题或老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多角度地阅读地图,才能够有的放矢,阅读并掌握我们需要的信息。这里的角度通常包括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统一的形象。
再次,对于特殊的图表,比如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除了常规读图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把线条的形状、疏密、延伸方向等特征与地形、气温、降水等具体特征对应起来,达到抽象地图的具体表象效果,这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地理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并组织学生认真反复练习才能够形成。
例如,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这样的读图活动。
[学生活动]步骤
情境创设:(出示一座山的俯瞰图)一架侦察机去侦察这个敌方阵地,侦察员将怎么样向司令部报告这座山头的具体情况,包括不同部位和山坡?
讨论结果:绘制这座山头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方法指导:
①明确上面一幅直观图各部位名称和坡度的陡缓并在图中标注出来(见图);②将图中的A、B、C、D、E五个部位对应“降落”到水平面上;③分析总结等高线地形图上山顶、鞍部、山脚、陡坡、缓坡的部位和特点。
活动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①②两步,然后屏幕上动态显示图中文字和部位,在对应降落时也是动态显示,激发学生兴趣,由于题目很明确,难度也不大,学生完成起来也比较轻松,有一定的成就感。其次是由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完成第③个问题,很多学生都能够看出二者关系,但不一定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机会来锻炼表达能力,特别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更应该给他们机会,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并用文字显示在屏幕上。
结论
山顶:闭合曲线中心(点)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地(点)
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活动还没有结束,学生的成果如何?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吗?
拓展延伸:上山的时候,为了省劲,你通常选择什么样的山坡?为了省距离和时间,你又会选择什么样的山坡?为什么?
这里也可以用一个实际案例来练习,比如最常见的问题:
读图判断:从地形上看,从E点和D点哪个点上山更容易?为什么?
在具体教学中,我还引用了别人制作的flash动画进行趣味练习,对初中学生而言,在活动中学知识,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是激励他们乐学、会学、学有所成的最佳方法。
2.2.1.2 绘图活动
在地理学习中,有一些基本的地理图表要求学生学会绘制,例如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人口曲线或折线图等,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绘图中学习技能技巧,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这样的活动中,明确绘图步骤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的指导。很多老师以为学生天生就会画,往往布置学生在课后去完成。教学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画的,特别是地形剖面图,没有老师一步步的教,很多学生就不能完成。例如,地形剖面图的画法如下。
(1)绘出剖面线AR
(2)在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上标出字母
(3)绘制一个坐标,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标注高度(如图)
(4)将字母下垂(投影)放到其所在高度
(3)用平滑曲线将坐标图上字母连接起来(注意:鞍部部位下凹,山顶部位上凸)
使用时,屏幕依次出现绘图步骤并演示(或教师在黑板上绘图),让学生跟做,教师要随时巡视并做好个别辅导。
基本的绘图技能,教师要心存面向全体的观念,尽可能教会所有学生。而要作到这一点,笔者建议两点:(1)分小组绘图,由组长负责,小组互助合作;(2)教师一定要一步步做示范,并随时观察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且多做趣味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绘图活动的有效性。
2.2.1.3 填图、拼图活动
此为考查性质的活动,一是以作业的形式完成,二可以以竞赛的形式来搞活动,在活动中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生好热闹,好胜,利用他们好胜心理引入比赛机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高活动效果的好手段。关于填图,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空白地图然后进行填图比赛,注意一次不要太多,10个左右即可。关于拼图,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选定底图自己绘制并用吹塑纸或硬纸板制作,一方面作为手工制作成果进行评比,一方面用来作为比赛拼图的工具。类似的活动能够激发很多手工精巧的学生兴趣,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熟悉地图。
2.2.1.2 演示活动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可行的演示活动主要集中在《地球和地图》部分的地球运动。通常是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或灯泡代表太阳来进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