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是运用弱意识的批判性思维的体现,相对来说,这样做比较容易一些;而强意识的批判性思维则要求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用于一切思想和观点,包括我们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自我怀疑、自我批判。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尼采说:“要俯视我自己。”他们都强调以批判的姿态审视自己。当然,要做到自我批判比较困难,因为我们总是被自身的利益、习惯、意识等蒙蔽和阻碍。所以,我要求学生们在第三种情境中对自己已有的观点和思想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
我经常告诉学生,对于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和认识,要进一步从反面来思考:我这个观点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它们是不是真实可靠?我认为这种观点正确的评价标准是否可靠有效?对这一问题有没有其他观点或看法?……
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始终。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学,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教师都应始终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渗透进去。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还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尽量避免抽象的理论说教,要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在对一个个事例的分析点评中让学生感受和了解什么是批判、怎样批判……
三、让学生学会兼收并蓄,在宽容的基础上怀疑与批判。
对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观察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观察时所凭借的物质条件不同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和了解到的往往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内容。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越深入,往往伴随着意见的分歧和思想冲突越明显,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要求我们对不同的观点要有宽容的态度。
宽容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生存方式。宽容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对别人的观察和理解的尊重与承认,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宽容的态度首先便表现出了一种强意识的批判性思维——了解、学习别人的观点和检讨自己的观点,这同那种“只准这样,不准那样”“惟我独尊”的态度是格格不入的。惟有宽容,我们才可以了解自己观点的不同甚至对立的一面,而且在了解和检讨这种不同和对立的同时,检讨、修正、完善或否定自己的观点,而不论完善或否定,对自己都是一种进步。
当然,宽容决不是那种“什么样都行”“你对我也对”的“无为”的心态。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宽容意味着批判,而“无为”意味着放弃批判。而学会兼收并蓄,在宽容的基础上对比检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展开怀疑和批判,不断地超越自己和别人对事物的既有认识。
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宽容、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讲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我常常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教材知识以外的观点,并同他们一起分析其包含的合理与错误成分。在课堂提问时,我常常要求学生对前面发言同学的意见进行分析,找出别人正确合理的部分。在习题指导课上,我结合分析习题特别是辨析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了解和辨别不同观点。在分析和评价事物与观点时,我经常对学生讲的两句话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将要消亡的”。要求学生明白任何事物或观点的存在与出现必然有其合理的理由,无视这种合理性会使我们在分析和判断时出现偏差,陷入武断和片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任何事物与观点的产生与存在不可能是永恒的,它必然要发展,必然被新的事物和观点所取代、所否定。
诚如蒋超同志所言:“教学过程中,光有怀疑,没有宽容不行;光有宽容,没有怀疑也不行。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敢于怀疑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信念;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寻求并尊重其他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虚怀若谷的品质。”
综上所述,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否定的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为祖国建设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光荣任务,也是突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惟书、惟上”的教育模式,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一份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一点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