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阅读:77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15 15:43:52
分享到: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给我的信中都谈到了对这一堂课的感受,他们说在当时的确受到了一种深深的震动,感觉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从过去被动地学习思想政治课忽然明白了自己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的主动地位,知道了该怎样对待课本上的知识,同时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明确目的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枯燥乏味的过程,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一旦调动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便变得生动起来。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始终。
  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要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的特点,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结合教材知识,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实际着重在三种情境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一种是对那些公认的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我努力引导学生看到定论之外的更多东西。比如,定论之外在这一问题上还有哪些观点?它们的错误或缺陷在哪里?定论是否就是真理?它有没有缺陷或错误?……
  哲学教材上讲到哲学基本问题时,只介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没有介绍关于世界本质的二元论思想。而我在处理这段教材时,在讲完教材内容后,专门给学生介绍了二元论的观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评价二元论。最后给学生指出:由于二元论的观点把物质与意识放在并列的逻辑地位,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反对物质第一性的,这就是它的错误所在。对教材作这样的处理后,学生了解了二元论,同时通过对二元论观点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物质第一性的认识。当然,这样处理还有另外一个收获,那就是让学生知道了人类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避免了“除了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这个以往在哲学基本问题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形成的简单的认识。
  定论是否就是真理?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棵树上有九只鸟,小明开枪打死一只,那么树上还有几只?学生们哄然大笑:这是个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答案是零只嘛。我也笑了,并告诉学生们:这个答案成立的前提是“其余鸟听到枪声后都飞走了”,而问题在于这并不是一个绝对成立的命题。我继续问道:“如果有一只胆大的鸟听到枪响但没有飞走,有没有这种可能?”学生回答说有,这时不再有人笑了,都集中精力在思考。我又问:“既然有一只鸟没飞的可能,那么从二只到八只又有没有可能?”“被打死的那只没有从树上掉下来,有没有可能?”学生们一下子热烈讨论起来。我告诉大家,把“零只”规定为这个问题的惟一答案的理论前提只是一个照常理推测的前提,并不是普遍成立的必然前提,因此这个答案的推论过程在逻辑上犯了虚假前提的错误。定论推翻了,也给学生们留下了回味和思索。
  利用已有的定论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随时可以进行的。教材上讲的那些理论、观点,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想一想:“别的观点为什么不对?”“对教材上的观点可不可以有新的理解和解释?”“教材上的观点是不是一定正确?”……
  学生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很关心,于是,我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第二种情境中对未有定论的新事物进行分析、讨论。
  克隆小羊“多利”的诞生,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我组织学生就这一事件进行讨论。学生们有的认为生物遗传工程的突破会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也有人对克隆技术可能被滥用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感到担忧。学生们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理由,另一方面在回答疑问的同时也向持不同意见的人提出问题。最后,我们一起总结出结论:从科学的意义上讲,克隆技术的成功无疑是一大进步,而它究竟给人类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关键要看它被怎样运用。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对别人的观点和对自己的观点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