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政治课教学

阅读:48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15 15:33:05
分享到:
笔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特别是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缺乏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更加难以把握其发展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世纪人才呢?新课程的实施就是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中学生成长的需要,着眼于教学创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思想道德的教化,以及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这无疑是政治课教学理所要担当的任务。然而,说教味、灌输味、枯燥味又使得政治课教学举步维艰。如何使得政治课教学变得有滋有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结合本人在近来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浅谈自己的两点认识如下: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作家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以往政治课教学中抽象的理论、沉闷的课堂、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讲解,如何来改变?靠得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探索的欲望。这样可以使得政治课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二文化生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中,有一个难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要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在长期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教材中举了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两个事例,但是学生很难想象滇黔文化是啥样子的。仅仅凭教师的说教,学生也很难理解“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在这堂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班级学生很喜欢戏剧和舞蹈,就请一位女生来表演唱一段吴越文化中的越剧《葬花》,她唱的娓娓动听,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们这里恰处“吴越之地”,学生对于本地江南水乡文化比较了解,由于水的流动性使得吴越文化精制淡雅,同时也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可是滇黔文化离我们这里很远,学生没有生活基础,很难比较文化的差异,而语言的口诉又显得很苍白。这个时候我就播放了同学们日常在电视上常常看到的一侧广告片段,杨丽萍表演的云南原生态舞蹈。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们很快就能感觉得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而且热情奔放等特点,学生发言很积极,更有同学说出舞蹈过程中有哪些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戏剧和舞蹈展开对比,让学生自己来感知两者文化的差异性。整个政治课堂的教学气氛很好,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涨,本来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变成了教学的亮点,不但让学生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差异性,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造成文化差异性的原因。可以使得学生“知其然,更可以知其所以然。”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