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问题探讨

阅读:91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15 15:49:26
分享到:

普及初中教育而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为使每一处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学科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划分教学内容和学科能力的层次。本文仅就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身体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综合体,包括体力、智力和心力(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是能力的灵魂,因而成为学科能力的核心。根据现行课程方案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心智(心力和智力)发展(阶段性)特点,我们认为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因此,依据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国家地中海气候等都是名词,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

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认识)一个物体、过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够用来达到某种意图、目标或者用来解释某种现象。例如,看到乌云,能意识到暴风雨的来临;知道某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就能推测到这个地方可能多地震。显然,这种理解对人的活动有一种预见的意义。

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有人把这一层次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并提出一系列关于理解原理的标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它;举出关于它的例子;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认)识(区)别它;辨别可能代表它的行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为;了解它与其它原理之间的关系;明白它可能有的用途;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运用它;预料应用它的结果;陈述一个与它相反的原理。

     来源:网络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