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可以说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生物学做为当今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本身又是一门不断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更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用科学家开展研究的生动事例,培养创新精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来源于生物学家所做的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讲述科学家开展研究的生动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遗传基本规律”时,首先从孟德尔选豌豆进行科学实验讲起,使学生从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中受到启发,认识到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关键。学习“生长素发现”时,按照科学家的思路一步步引导,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的结论,又教给了学生获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科学家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生物进化学说”时,不仅讲述现在普遍接受的现代进化理论,而且还向学生介绍目前尚有争议的“中性学说”,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知道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介绍最新科技信息和形势,激发创造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穿插最新科技信息和形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讲无性生殖时,联系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绵羊“多莉”;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介绍我国在培育转基因动物方面取得的成就、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教学中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不忘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都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求知欲和创造的欲望。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品质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事生于虑,成于做。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新的开端,也是创新型人材的重要品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别出心裁,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未言,敢做别人未做,不迷信权威,不把自已束缚在一个狭小框框内的创新品质。例如,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交换实验”时,把已染成蓝色的根放入CaCI2溶液后,由于钙离子与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发生了交换吸附,故根的颜色变浅。有同学提出“根还能恢复到实验前的无色吗?”我并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自已寻找答案,经过大胆猜测、实验,最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一部分亚甲基蓝阳离子经主动运输被吸收到根细胞内,故不能通过交换吸附使根的颜色恢复到实验前。教师对于这种勇于探索的做法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