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阅读:56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7 11:13:13
分享到: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与一体,克服采取单一注入式教学模式,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把知识广泛迁移,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多方向、多途径、多角度思考,促进学生由定势思维向发散思维的转化。教学中,我善于把课文中一些重要物质、重要的生理过程、图解以及反应式等做为发散源,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比看谁想到有关知识点多。例如,我曾以ATP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有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同学们广开思源,由ATP想到了:①ATP的名称 ②分子简式 ③它是直接能源物质,属于高能化合物 ④与ADP间的相互转化及在能量代谢中的含义 ⑤生物体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及部位 ⑥消耗ATP的生理过程有哪些 ⑦与磷酸肌酸间的关系 ⑧在医药上的应用等。
  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予的热情,梳理、强化了知识,并且活化了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还注意设计智力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想问题,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学习蒸腾作用意义时提出,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有无水往高处流的情况呢?讲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时,提出“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是不是也呈金字塔形?若是,有无例外?讲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时,联系糖醋蒜的腌制,提出醋是细胞不选择吸收的物质,蔗糖是大分子,也不能进入细胞,那么,为什么腌制一般时间后,却成了糖醋蒜?
  利用好奇心,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要善于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提出”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有的发育成男孩?有的却发育成女孩?并且从我国建国以来的几次人口普查结果看,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1?引导学生探索性别是如何决定的?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探索。在搞清性别决定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引用一则消息“某地有个女人村,该村妇女所生孩子全为女孩”更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及积极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学生们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了结论:是由于受环境影响导致含Y的精子不正常的结果。
  总之,时代呼换创新,教师肩负重任,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首位,在“创新”二字上狠下功夫,大胆探索,勇于寻求科学的培养途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