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生物课堂中教师有结构的语言

阅读:62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7 11:09:23
分享到:

在生物课堂中,引导课堂教学开展的因素,除了有结构的材料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载体,那就是教师的语言。生物教师的语言,体现出一位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探究活动顺利、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措词,反映了我们的思维,而且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因此,相对于有结构的材料来说,生物教师的语言也必须有“结构”。生物课堂中有结构的语言是指教师的具有引导功能,能体现探究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能够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语言。它能够引导学生体验发现的思维过程。
  一、有结构的语言是科学的语言
  生物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具有科学性,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语言,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求实与严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使用专业术语。科学的语言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专业术语,而不应该使用日常用语。如,不要把腔肠动物的口叫作“嘴”,不要把蟋蟀的触角叫作“须”;植物不应叫作“花”或“树”;鲸是哺乳动物,不要叫作“鲸鱼”;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注意区分以下词义:实验与试验,结果与结论,发现与发明,证明与说明,综合与归纳、概括。
  2.用词准确。生物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讲究用词的准确性,而不仅仅是生动性。比如,在描述蚯蚓的运动时,可以说“蚯蚓在粗糙的纸上比在光滑的玻璃板运动的速度要快,而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几乎难以前进”,而不能说“蚯蚓在粗糙的纸上比在光滑的玻璃板运动的速度要快,而在光滑的玻璃板上无法前进”。又如,在描述兔与人的消化道区别时,可以说“兔的消化道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它以植物为食有关;而人是杂食性的,所以盲肠大大退化了”,而不能说“人是杂食性的,所以没有盲肠”。同时,如果学生使用“菜青虫喜欢吃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大山雀很调皮”等拟人化的语言,教师应该加以纠正。
  3.用词客观。对学生的发言、操作进行赞扬时,教师要用“正确”“好主意”“也许有道理”等词语,而不能用“真漂亮”“很生动”等情感性评语,也不要对学生用“很聪明”等人格上的赞扬,应就事论事。如果获得的数据不充分而又要进行总结或归纳时,必须要用“也许”“也能”这样的词;如果对肯定的结论,则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词。如果其他学生对一个学生的发现不能认同或还需要重复验证,这时,教师的语言应该从实际出发,对时间、地点、实验者进行限定,如“根据某同学的研究、、、、、、”“从这儿的观察来看、、、、、、”
  二、有结构的语言是必要的语言
  生物课堂出示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少而精的,是最简单而且又具有指向性的。有研究者发现,在一堂课中,不合格的教师讲话的时间占到80%,而成功教师的讲话时间只占20%。因此,生物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少而精的,在关键的时候要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讲得越少,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探究活动开始以后,要尽量不向全班学生讲任何东西,因为那样做会使学生停止探究和思维,迫使学生注意听教师的讲解,不得不将教师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行为,转移自己的积极思维,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受。
  不同的探究环节,教师语言的多少应该是有一定规律的。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个学习情境,或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提出科学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中,可以尽量减少语言的提示,也尽量不要用自己的问题代替学生的问题。在观察、实验环节,教师基本上是无声的。如果你觉得不讲话、少讲话没法上课的话,就说明你的学具没有足够强的结构。一般来说,在活动时,如果学生们盯着你,而不是盯着学具,一是说明你的学具有问题,二是可能你的问题不明确。而在证据的交流和解释环节,教师要起到引导、协助作用,教师的语言可能会多一些,可能会和学生进行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的交流。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