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生物学知识,是为了解释周围所产生的生命现象和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用于实际当中,而在这一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在传授知识时,联系实际,较易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关键词:实际、兴趣
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当学生的时候,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我们都会感到对于有兴趣的科目,我们就会学习得特别投入,相关的知识也较易理解,许多年以后,印象依然深刻。而对于一些没兴趣的科目,我们在学习时就会觉得谈而无味,知识一知半解,或往往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考完试后,脑袋一片空白。现在我已步入教师的行列,我明白到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的知识。虽然是身份改变了,但我依然觉得学生能否学好一门科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尤其是当今生物不列入中考的范围,初中学生再也不会为了没兴趣的科目死记硬背,因而,兴趣就变成学生学习生物的主要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学习生物学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有什么用?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提出的问题。学习生物学知识,是为了能解释周围所产生的生命现象和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用于实际当中,而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在传授知识时,联系实际,较易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下面就如何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让课堂走出教室,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进行。
学生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他们周围的环境中,这是学生最大的实际,故对于一些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我们可以走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进行。如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生物学第一册中的调查和生物多样性,我们组织学生到校园里又或是生物园中,看看植物的品种及它们周围环境的不同。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感受鸟语花香,总结知识,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对生物学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又如在兴趣小组的实验课中,我们一开始组织学生在实验室里种绿豆(水和土都是从学生家附近取来的),来测试不同环境对绿豆的影响,但学生觉得这样的做法有点与他们的生活脱节,故影响其积极性,没按时浇水,实验继而中断。后来,我们把这一实验迁移到生物园中,划分好各组的地域,播种,学生都积极参与,偶尔经过生物园,不忘进去观察自己所种豆苗的发芽和生长情况。可见,这样的课堂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效果相当不错。
二、让学生在实际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中,生物学课本上的很多知识,都是由实际的现象中提出问题的,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中,书本就引入了一段报纸报导,而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合理营养,而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把这样的实际现象更拉近,找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际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到这节课不久前,我们当天就有学生由于营养不良而头晕,那么我在上课时就说了这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让学生去分析,这节学生都很积极地讨论,课堂气氛也很好,课堂总结时,学生们还对这个同学提出了很多建议。又如我班的学生经常胃痛,在上七年级下册《消化系统》一节时,我让学生就这个现象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很多学生都能提出“为什么会胃痛?”,“那些人吃了什么会胃痛?”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而较感兴趣,故在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找答案时,学生都认真看书,纷纷举手回答,对于老师的评讲也认真地听。课堂的学习气氛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