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做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前,我这样启发他们:“同学们都吃过馒头,大家有没有仔细体会过吃馒头的感觉”?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地回答“有!”我又问:“那吃馒头前与咀嚼过程中味道有什么不一样吗?”回答:“甜”或“不甜。于是,我布置他们课下认真体会咀嚼馒头的感觉。第二天的实验课上,学生们讲述了他们的共同感受:馒头开始是不甜的,在咀嚼过程中渐渐地有了甜味,他们很自然地思考其中的原因。这些准备工作为本次的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实验中的、等题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将他们的兴趣引向更深的层次,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2、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生物实验中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求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层次清晰的观察。
例如,在本届初一年级“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我反复强调本节课必须要达到这些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结构;(2)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这些目标,我要求学生分步实现,首先我讲解了显微镜了的构造,然后要求学生抛开课本,拿起显微镜讲述各部分构件的名称。接着我又示范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要求他们自己先练习,然后让几个同学上台示范,其余同学进行指正。最后要求他们在玻片上写上“上”字,移动玻片,能否看到放大的倒字。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后,注意力非常集中地听老师讲解,并且非常认真地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整节课显得紧张有序,他们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分心想其它事情,课堂非常安静。
3、注重过程评价
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相当的学习兴趣,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后,仍然不能保证整节实验课都能安静地做实验,他们有时会向身边的同学问这问那,甚至会情不自尽地下座位去看别人的实验结果。针对这一观象,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这可能与他们的年龄有关,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为此,我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每节实验课我强调三点:(1)打预备铃进实验室,上课铃响前必须坐好(2)进入实验室后不准随便动仪器及药品,必须在老师指导下使用;(3)不得随便走动,有问题举手问老师。而且,在黑板上最醒目的地方,我用红笔写下“安安静静做实验”几个大字。
实验过程中,针对有些忘了“规矩”的同学,我先是悄悄地提醒他们,如果他们再犯错误,我就会毫不客气地点名。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强,部分同学在我的提醒下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而那些被点名的学生也深感惭愧没有了嚣张“气焰”。整个实验过程中,我始终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验进程,通常以表扬为主,比如,某某两位同学配合默契,实验进行得很快,很安静;某某同学操作很规范;某某同学最先完成了学习任务等等。学生受到鼓励后,就会表现得更好,个别经常“犯规”的同学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4、教师及时总结
每节实验课结束前,我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是否带齐了实验器具;实验操作步骤方法是否正确;分组合作得如何;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是否遵守课堂纪律等等。并且制成表格,作为对他们的实验课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在黑板左上角设有表扬栏和批评栏,我尽量发现每个同学的优点,受到表扬的同学非常多;只有对那此经常违反课堂经律,老师提醒无效的学生,教师将他们的组号填在批评栏,这样能做到奖罚分明,不让“犯规”的同学心存侥幸心理。
四小结
课堂上学生应有的交流必不可少,比如分组讨论时,老师允许他们小声交流,但是整节课的课堂纪律必须以安静为主,尤其在实验课上,如果学生“自由放松”、“热热闹闹”,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难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方法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做实验的习惯,大大提高生物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