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生物实验课中课堂纪律的控制

阅读:166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7 10:54:41
分享到:

摘要:针对初中生物实验课上存在的一些课堂纪律问题,教师努力探索,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结合教师对学生适当的评价,能有效控制课堂纪律。
  关键词:课堂纪律    课堂情境    学习目标    过程评价
  初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有部分课程是在实验室完成的,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来是如何控制实验课的课堂纪律的。
  一、实验课的重要性
  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的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中规定,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具体来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掌握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学生初步探究能力。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这一切的保证,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就无法实现这些目标。
  二、实验课中存在的纪律问题
  笔者至今仍无法忘记几年前的第一节实验课的情景,这是七年级的第一节实验课:“练习使用显微镜”,课前我和准备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我满怀信心地走上实验室的讲台,看到的是一张张笑盈盈的脸。实验过程中,学生很“放松”,大部分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他们要找的图像后,都兴奋地大叫“老师,我找到了!”也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课堂上应该遵守的纪律他们早忘了,这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地结束了。课后我与其他的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也有着同样的困惑,原来教室里的“乖”孩子,一旦进了实验室就变得过于自由,为此,我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实验课上课堂纪律难以控制与以下因素有关。
  1、初中生心理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易激动,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小学阶段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较少,步入初中后第一节实验课就能用显微镜观察到要看的东西,显得很兴奋。
  2、与初中生的年龄有关
  初中生一般在13-15岁左右,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崇拜老师,也不像高中生那样有着很高的自觉性。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喜欢人云亦云,模仿别人,成绩好的学生如果没有起好带头作用,那整个班级的纪律就难以控制了。
  3、部分学生自觉性很差
  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好讲话、对自己要求不严等,在实验课上这些缺点就会暴露无遗。
  4、与学科特点有关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需要自己动手。他们错误地认为实验课挺“好玩”的,于是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生担心自己不会操作,表现出很焦虑的情绪,需要和别人商讨后才能确定。
  三、教师在生物实验课上采取的措施
  学生对实验课感兴趣,这对他们学习生物是有益的,而在实验课上情绪的失控又造成了他们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事实,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的“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存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