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2012年江西历史中考开放性试题命题之得失
2012年的中考已经尘埃落定,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一名历史学科阅卷员,其间所思所想不由的想一吐为快。总得来说今年江西历史试卷确实不错,它行文简洁,选材严谨,形式多样,立意明确,问题开放,是一份比较优秀的试卷。也许今天我要商榷的问题不免纠与细节,但并不想吹毛求疵,只希望一己之言,为大家所共思,共辩,共鉴,共进步。毕竟考难,教难,命题更是难上加难。
试题的开放性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江西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一直体现了“典雅不失活泼,开放兼具灵秀”风格特点。今年的江西历史中考命题虽有继承却不完善,在问题开放性设计方面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为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得弄清楚“开放性”这一词语的内涵,理解开放性试题的考查的基本目标,知道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开放”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基本含义是解除限制、禁令、封锁,在这里可引申为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空间。开放性试题的目标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摆脱惯性思维或思维定势的束缚,是否具有的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它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时基于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在新的视角下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考、辩证思考等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得以开拓新视野,得出新认识,提出新办法。从本质上讲说开放又是相对的,不管以上哪种思维方式,它们所指向对象即元问题或元认识,因该是明确的统一的。换句话说在开放性试题中思维可以杂,但问题链中所隐藏的逻辑不可乱。因此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就是设问多向性,答案多样性,思维多层性,评价多元性。也就是命题者通过角度多种多样的设问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考生由此能够展现多样的答案,体现出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水平。命题者也就必须考虑能够包容不同思维层次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为评卷的多元性提供必要的支持。总之开放性试题中的选材、设问、答案等要丰富多向有“散”的特点,而在体现主题立意的元问题要明确统一即有“不散”的特点,姑且称之为形散神不散。
本次试卷三个综合题的主题是依次是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精髓,蓝色海洋——国家角逐的舞台,沉浮欧洲——世界关注的焦点。三个主题紧紧把握了时代脉搏,将历史和现实联系得即贴切又紧密,立意鲜明,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绝好素材,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又集中体现每小题的最后一问。但考生答题情况和阅卷教师的反映来看,13题和14题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上有着明显问题。一是阅卷教师对13题和14题最后一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有异议和分歧比较大。二是考生得分率极低,能答到符合评分标准的答案大约只有5%。其问题主要在于细节上开放性问题特点和要求,即没有把握好开放性试题中“形散神不散”所要求的度。
比如的13题的“神”有点散,切合答案就有点难。此题的主题是“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精髓”视角独特,历史现实联系紧密,属于复合型立意的好题。试题试图通过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能运用发散思维思考和梳理有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公民素养等问题,激发他们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明确新时代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而树立勇于肩负历史使命的伟大情怀。可阅卷时半数以上的考生重复了前面团结英勇、创新进取等精神,只有5%的考生达到诚实守信,事后问到自己所教学生写到此答案的原因,基本上是本来不会,就从政治那里找了个答案,想不到歪打正着的。此情况表明这一问题既没有真实反应学生的历史素养,也没有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原因何在?就在在于该题缺乏一个能统帅各个材料和问题明确主题,即元问题上飘忽不定。先来看看13题各个问题所涉及的历史概念有哪些,他们的各自又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13.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精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为革新国家,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们高举哪两面大旗来“唤醒国家和人民”?
(2)材料中共产党的通电和蒋介石的讲话出现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从这些话语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3)深圳创造“全国第一靠的是什么精神?据所学知识,说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中国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民族文明素质。你认为当今我国社会最需要弘扬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