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或一些与学生自己和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主动作出反应,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可以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究和发现,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为此,在每个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精心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教学,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 例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节时,设计了如下引言:长方形的长5厘米,宽3厘米,长宽不变,将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谁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看似简单的三言两语,学生对所学知识却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讨论——实践——总结,同学们很快发现了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种靠积极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比仅靠记忆得来的知识更深刻、更清晰。
二、巧设实践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探究。
实践情境,可以突出学生“思”、“议”、“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环境和条件及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设计的实践情境是: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10÷3、20÷6……当学生发现“除不尽”时,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竖式,一边思考问题:(1)各次所得余数有什么特点?(2)在除下去会出现什么现象?(3)这种现象会不断继续下去吗?这样,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算——看——找,就会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等关键词语有较好的理解,从而形成循环小数的概念;还有教科书中的“综合实践”、“我们的校园”等活动不仅具备了现实性和趣味性活动材料,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线索。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善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进而通过学生“思考—实践—发现——评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建立起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始终使他们充满期待和高涨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