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学生为本,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要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活数学》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从生活中常见的车票出发,引导学生观察车票,从中发现日期、车次、座号、票价、开车时间、售票时间、车票序号、条形码等数据,再到身份证号码从而使学生感受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以及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方便与好处,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接着选取一组富有美感的图片(广阔的田野、繁华的都市、奥林匹克五环旗、股市行情等),让学生从中寻找熟悉的图案,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感受图形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还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
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情景。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确定与不确定》这一内容时,结合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我选用了课本提供的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某次国际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甲、乙两位中国选手进入最后决赛,那么该项比赛的(1)冠军属于中国吗?(2)冠军属于外国选手吗?(3)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吗?这是以预测一场国际乒乓球单打决赛结果为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让学生区分身边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初步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定性的认识。除了课本提供的情境外,还可以继续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竹篮打水”,“水中捞月”,“夏天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