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学案导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阅读:132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10 22:03:46
分享到:
6、发挥集体优势,教师要学会反思。
当然,由于我们初始改革,遇到的困难在所难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发挥教师们的聪明才智,开发教师的潜力,克服困难。在实施过程中,我感觉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集体教研。
教研组要认真研讨导学案的编制,细化到每一道题!让每节课都成为优质课。
2)创设教师间日常研讨的氛围。
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让老师们了解“导学案”实施的步骤、方法,使教师间对导学案的研讨成为自觉的行动和日常交流的主要话题。
五、学案导学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预习的真实性与实效性难以把握。
在先学后教的历史课堂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先学(预习)时进行“裸读”,即学生直接面向教科书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借助工具书,但不要依赖教参或教辅,但现在学生手头有不少教辅,学生在先学(预习)时直接查看教辅,走了捷径,一下子把书都看懂了。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第一,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读书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答案,没有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读书代替思考,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第二,容易造成“假知”,使教学失去针对性。教科书+教辅的阅读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看看和查找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找不到它的着力点。学生在课堂的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成份。
2、预习所需的时间难以控保证
预习环节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能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能否顺利进行。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预习方式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习题课,或上成老师的展示课,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因此,每天的预习时间很难保证。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试图在课堂上完成预习任务,但因为时间太短,总感觉学生预习不透,而且缺少获知的欲望,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使用导学案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但是怎么给予?给予后如何组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所限制。
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使用导学案后,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讲解是难得一见了,课堂虽不缺乏热闹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激情,一种是学生毕生都难以忘记的激情。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老师的个性,使得一些“天才型”的教师受制于导学案的框框,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会大打折扣。
4、导学案与多媒体使用之间的冲突
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时是否要配套课件,如果单用导学案我们是不是就回到了没有多媒体的时代了?一直以来,我觉得课堂上使用课件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因为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于一点,而且对于课堂上将要讲述的东西有一定的悬念。但是如果导学案和课件完全一致,似乎又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如何将导学案和课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看来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尝试。
“路漫漫其修远兮”,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学案导学成为较成熟的学教模式,使之更好的推动课堂改革,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