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学案导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阅读:132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8/10 22:03:46
分享到: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案导学法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探索历史,在各种尝试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能更好的体现“先学后教”教学理念。
四、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必须具备的措施保障
1、及时检查,检查到位。
各项活动的制定必须具有一个完整的检查措施,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晨读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先小组内互查,由小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填写检查表;再由班长检查小组长;老师抽查。
2.抓好学生预习的指导。
学生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上课的进度,对于“导学案”上的预习指导要指导到位,要对学生对教材的略读、精读有检查性的作业,不能仅从大方面要求预习哪一部分。可通过学生的自清、互查做好预习效果的检查,摸清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第一手学情信息。
3、划分小组,整体推进。
导学案的推行以及检查落实,甚至是周周清、月月清,均要以小组的形式评价。课堂小组评价的最终的分数还要计入下一节课,最后以一周为单位,在周五评价,奖勤罚懒。小组的划分是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组。总之,“导学案”利用学案导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授之以“鱼”,又教之以“渔”,使“导”“学”结合,“教”“学”合一。它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练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
4.充分调动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以小组合作得以实现的。所以,要求教师打乱班内以座次排列的顺序,按好中差学生划分小组,每一步均以小组互动为主,每一步均以“分”的形式评价小组。每一节课、每一周、每个月要选出最佳小组进行奖评。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注重对学生的适时激励性评价。
课堂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毫不吝惜。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总认为哪些考试差的学生是“朽木不可雕”,在这样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缺的便是老师的肯定、认可和对他的鼓励性教育。也许正是你的激励性教育成就了更多学生的美好一生。所以,鼓励性评价应是对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哪些优等生,学困生才更是关注的对象。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