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中学生地理兴趣与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阅读:156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7/18 15:55:05
分享到:

2.1.2.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

2.1.2.4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2.2激发兴趣和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2.1 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智力因素具有中等程度相关,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起决定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智力的发展会促进非智力因素积极特征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对学习具有调节、控制、维持和补偿的功能,是提高学习质量和促进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学生智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2.2.2 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效果比较

对于主动学习者来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行为,学生总是处于兴奋的状态,因而能注意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展开思考来寻求突破的契机。主动学习时,学习是非常有趣、愉快的活动,学习的效率高,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对于被动学习者而言,由于学习中缺少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习过程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因而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

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驾驭学习过程,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两个力的方向同向,合力最大,因而效果就好;被动学习时,学生是学习的奴隶,是为他人学习,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合力最小,所以效果就差。

     来源:网络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