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说过:“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通过这学期的优质课的评选,让我有幸观摩到了多位老师的课,从中我意识到课堂教学最精彩的其实来自于老师和学生的困惑。老师的困惑,带来的是突破 意义的创新:课堂教学时一种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的活动;学生的困惑,展现的是“教是因为需要教”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数学,基本上教的都是两个班,这学期我在上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发现往往教第一个班时,会困惑学生的“漠不关心”,从而到了第二个班时能够“立足学生的已知,激发起学生灵动的思维”的教学追求。因为有了这份追求,往往也就可以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学生困惑了,山穷水尽之际,我们可以提出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题目我们要这样来解答呢,催生了学生有价值的探究。再根据大部分学生初步探究的困惑状况,指点迷津“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能不能运 用事物操作操作呢,”让学生自求其得。纵观整节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诚如程颐老先生感慨:“盖不待 愤悱而 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细细回顾课堂上的这些提问:“这 些,你们都会了么?”“学了文字表达的公式和字母公式,今天的内容总结该完成了吧?”在练一练之后:“总可以算完了么?”“你们真学会了么?你们真没没有想法了么?”“那好,我来向你们请教。请问…… ”“那么现在有谁能告 诉我,为什么……”在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已经到位后:“那你们在上课前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或许能够领悟“好的教育”之道:“善问者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特别是最后一问——“那你们在上课之前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让我更是觉得有意义,体现了教育人意识的高度自觉。
自我得意之余,我不禁追问,为什么能够在第二个班上出如此精彩的“家常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