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开展数学创新教育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 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 采用这“+”“﹣”来表示是德国数学家 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 “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第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 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