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阅读:100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3/4 10:13:12
分享到: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我”为什么会趁先生入神之际画画玩纸盔甲,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是不是他们贪玩不爱学习?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么这里该如何来理解呢?例如有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玩游戏,这又说明了什么?两者一样吗?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鲁迅小时的这一举动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还记得我读高中时我们语文老师李军伟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我们就很有兴趣了,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等;在此基础上,李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我们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所以毫不费劲地回答出来了:“看风使舵”。最后,李老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一系列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就这样,整篇文章有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快很容易得到了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珍珠鸟》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珍珠鸟与作者的这种互动可以与我们平时哪些行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邓稼先》中邓稼先献身科研为国为民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