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阅读:100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3/4 10:13:12
分享到:
摘要: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 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特别是课堂提问艺术的讲究,因为那关系着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因此,我根据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与在其他老师那的吸收借鉴,特提出了一些浅薄看法: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提问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还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同时提问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诱导启发艺术;契机;曲问;活问;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作为教者的我们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悲剧”可以用“伟大”来修饰吗?“悲剧”又会怎样伟大呢?它们不矛盾吗?文末又说“一个人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又怎样来理解呢?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伟大的悲剧”的真正含义时,也掌握了“悲剧”之所以被命名为“伟大”的原因了。本来一篇这么长、会让人厌读的文章如今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越读越有味道。所以说,文章的兴趣与否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