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本”气息

阅读:74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3/4 10:06:21
分享到: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主渠道。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特别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
    一、确立教学目标:发展个性,培养特长
    确立以发展个性、培养特长为重点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当前要特别注意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基础性与阶段性、差异性的统一。
    所谓多元性,就是指教学目标的构成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既要让他们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又要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有关的训练和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所谓基础性,就是指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要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服务,更要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其特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决定的。具体说,教学目标必须规定全体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具有评估、激励功能;必须着重指向以内隐形式存在于学生心理层面的基本素质,包括认知 结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基本能力、情感品质等,具有导向作用。只有注重基础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挖掘并培养学生的特长。
    所谓阶段性,就是指教学目标的呈现在学生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的操作原则是:遵循认知的基本规律,起始阶段以知识素质为重点,然后逐步转向以基本能力为重点,再转入以发展个性、培养特长为重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课堂教学体现一定的梯度。
    所谓差异性,就是指教学目标的实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个体的具体目标,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
    二、确定教学内容:切合实际,满足需要
    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各不相同,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自然不同。成功的课堂教学,在内容的设计和呈现上,必须始终以切合学生的实际为特点,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
    语文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会自主学习语文,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共同的需要。有人把“有效地学习交流所需要的本领”看作未来教育应该具备的特 点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学生仅是知识的“容器”的现状,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坚持不懈地突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既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又是能力发展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在“双基”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语文的概念、知识讲
清楚,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真正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思想方法,并通过实际运用获得基本技能,发展创造能力。
    其次,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揭示学科的研究方法。要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内在规律,掌握形成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再次,帮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成败的经验教训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切合自己实际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探索、呈现、总结学习过程的能力,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 ,学法指导要从起始年级抓起,进行系统训练,持之以恒。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常规,逐步形成学法指导的序列。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