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本”气息

阅读:74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3/4 10:06:21
分享到:

    三、优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讨论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选择,多鼓励,少训斥;多引导,少包办;多指导,少埋怨。其次,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倡导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增强个别教学的针对性,力求做到课堂教学群体性与 个别性相统一。对教材中安排的选学内容及作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再次,注重培养学生自身成功的能力,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希望,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取成功。此外,还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其获得愉悦的心理体 验。
    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众多,手段各异。一是教师要善于设疑,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设置悬念,启发想象,使学生逐步学会怀疑,掌握质疑释疑的方法。二是创设情境,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其讨论交流的欲望,并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彻底抛弃教师的“一言堂”。尤其是对于学生富有独创性或一时难以定论的意见,切忌武断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四、设计教学过程:民主平等,生动活泼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多向交流的群体活动,这种活动的基础就是民主。要真正建立“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流意见为标志”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键是教 师能够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不滥用教师权威,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强加于学生,而是充分接纳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思维调节教学过程,主动适应学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欲望。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教师是主导性的主体,学生是主动性的主体。如何以“导”促“动”?
    一是教学内容要形象直观。语文教学传输的信息量特别大,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只有易于为学生理解掌握,才能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生动活泼的状态。教学内容要尽量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及其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感,并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网络 资源查阅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有关学科的资料,让学生产生新奇感。
    二是教学手段要形象直观。语文课形象感强,形象思维的运用非常广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在动脑、动耳、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真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得快、记得久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是合理把握教学节奏,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缓急张弛,力求信息传递的密度、能力训练的难度、思维活动的紧张度恰到好处,使教学过程既紧张又活泼。
    四是因地制宜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校内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办墙报、手抄报,写日记、观察笔记等,同时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与家乡名人面对 面”“看创业者的足迹”“走进闹市看巨变”“新农村一日行”等活动,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对接,增强趣味性与应用性。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