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

阅读:141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6 16:00:17
分享到:
[摘要]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应该把握好本学科的学科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来设计学生活动。恰当利用课堂评价,能使学生活动有效性持续。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再上一遍。因此,必须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就笔者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分析学情,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备课活动的重点不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在于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的认识与情愿发展要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师首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仅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够不够呢?显然是不够的。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等影响。因此,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我们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例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这些与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又如: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学前,教师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利用《南京条约》、洋务运动、《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分析出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原因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是高效的。因而产生以下原则:1.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成熟度;2.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经验背景;3.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学情分析是一个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而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开始前。它需要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和丰厚的教学积累。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是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任务目标不合理、无价值,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能有效实现成功的教学。        
首先任务、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其次,任务与目标应该是具体而科学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传承人类文明需要的要求。再次,任务与目标又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的,是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性的,而不是简单重复,也不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过分遥远。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确立切实有效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