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生答题不严谨。造成这类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思维不严谨,平日练习时答题不规范,不善于思考、总结。比如填充题第2题的第5小题:判断鱼是否新鲜可以观察鱼的 ,因为它上面布满了 ,这种特点有利于鲫鱼完成 。最后一问很多学生答成呼吸作用,很显然,学生把呼吸作用和呼吸混淆。呼吸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主要包括生物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和从生物体内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是一切生活细胞所具有的生命活动,是生物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生理作用。由此可看出学生对基本概念不能理解,对基本的生理活动不能明确辨析。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复习时,笔者增加了词语辨析这一环节,对复习章节中学生容易混淆的词语列出让学生辨析,如气门、气管;神经纤维、神经;等等。同时加大对学生练习的检查力度,对学生回答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指出,让其改正,引导学生把握相关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5.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学生用科学是最高的境界。但笔者发现,学生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如试卷的最后一题分析材料题中最后一小题:通过实验发现黄粉虫能吃塑料盒且粪便不产生静电吸附、不燃烧、不漂浮,并且产生腐败臭味,这能为我们解决哪些现实社会问题提供启示?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作答或作答错误,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低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复习中将一些与考点内容联系密切的日常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国际前沿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引入课堂,根据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设计新情景问题,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理解,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