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阅读:152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0/31 17:17:41
分享到:
【摘 要】在农村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上好关键的第一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 兴趣
一直以来,历史教学不仅不受学校的重视,农村的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教学变得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不管你怎样去教,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上课时纪律也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无论是历史还是其它任何科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上好第一节课,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一节课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日后的教学帮助非常之大,历史课的第一印象关乎以后的教学成果,上好第一节课就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等待着上你的第二节课。假如第一节课上得很糟糕,没法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学生就会给你这个老师不怎么样的定论,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学生,抓住兴趣点。如何抓?我认为,第一节课历史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明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怎么学历史?只有给学生灌输学历史很有用,学生才会从思想上重视历史科。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景法。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目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逼真的历史情景,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使学生仿佛进入历史当中。如讲“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我先描述鸦片输入对百姓的毒害,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鸦片输入对国家的危害,并把它形容为“黑的进来(鸦片输入),白的出去(白银外流),”并以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恳切之词来强化学生对鸦片输入严重危害的认识:“(鸦片)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
    2、点面交叉法。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九年级下册《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时,结合2011年的利比亚事件,分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本来是一件小事,却引来这么多大国的介入?”用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3、比喻法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有些历史概念、历史术语艰涩难懂,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会感到历史过于“深奥”从而“敬而远之”,那么怎样才能揭开“深奥”历史的神秘面纱呢?我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使用了比喻这一方法,发现如果运用得当,会解决以上问题,达到课标要求。
比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时,讲到“同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暂时摆脱了危机,而德国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时,我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美国德国好像是两个人,两人得了同一种病,美国的体质强,做了手术就好了,而德国体质较弱,手术也不行,为了缓解病痛,他去打别人,用这样卑鄙的手段让他一时忘了病痛。”通过这样一个比喻,学生知道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强能够通过自身调节摆脱危机,而德国经济实力较弱,只能通过发动对外战争转嫁经济危机。
4、多媒体法。
历史课教学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这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