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应避免历史课本剧流于历史影视剧。历史影视剧把历史事件的壮阔场景、人物的音容动作、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的细枝末节展现出来,使受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共鸣与震撼,受到深刻教育。把许多影视作品表现的是历史的某个片段和侧面,而且受众看时无人指导全凭自己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品受到的教育可能与作者的意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有的作品修改、歪曲历史,谬误百出改古讽今或为了迎合当代某些人的低级趣味,带给学生大量错误、片面、无用的知识和观点。总之我们应取彼之长避彼之短,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课本的知识体现为骨架以课外历史知识为血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边课本知识的简约为丰满,变历史影视作品的错误零乱为正确系统,避免历史课本剧影视化。
其次,课本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增加了学生负担。每个成功的课本剧,需要学生、教师课前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来准备。一般要经过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编写剧本、推选导演及选拔演员的过程,这个工作量是庞大的。学生在完成各门功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再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他们的时间、精力肯定会吃紧,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⑻譬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在准备过程中同学们一连几个小时的查资料,在一次次的排练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休息和吃饭时间,若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其它学科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慎用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务必做到量少质精!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虽然,课本剧的局限性决定它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它在创设历史情境、实现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把握好课本剧的使用时机,当课本剧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时,才允许自己使用课本剧。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当然,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也只易于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寄全部希望于课本剧,认为它适宜于一切教学内容的想法是不对的。盲目的滥用课本剧教学方式只会使老师疲惫、学生厌烦,使教学效果降低。教学方式的创新沦为哗众取宠的行为,课本剧变为肥皂剧!
3.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宏观指导
历史新课标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以及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⑽同时新课标也要求老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以往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产生的依附心理。摆脱那种老师教多少自己记多少的传统思维模式,真正的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自觉的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这样火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但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合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和不足就因噎废食进而去包办、代替。相反的是,教师应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给以宏观的纠正和指导。否则,就出现了教师编剧学生演剧的尴尬局面,也就违背了我们以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究历史激情的初衷。
关于教师的宏观指导,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把好选题关。把握好选题即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课本剧教学"有的历史教师认为,历史学科进行课本剧教学的好处就在于任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进行课本剧教学,因为任何过去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表演得到再现但可以不等于适宜在追求课堂效果最佳的原则下,和语文学科英语学科一样,历史学科并不是任意一课内容都适宜进行课本剧教学的"一般而言,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事件,又有典型人物可以塑造的内容,比较适合课本剧教学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教版试验修订本) 上册为例,西方列强发动的几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尤其是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太平天国的有关内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有关内容!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都比较适宜历史剧教学"相反,以说明和分析为主的内容!以概述和介绍为主的内容!没有重大冲突或转折性事件的内容以及没有典型人物形象可以塑造的内容,一般不适宜利用课本剧和角色表演进行课堂教学"如:/鸦片战争的影响新思想的萌发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等需要注意的是,少数经过处理的说明分析为主的内容也适宜课本剧教学如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中,对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拟人化处理后的课本剧教学效果就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