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浙江省教育厅在衢州开了一个“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这是浙江教育厅表示进入“高水平均衡发展”后的第一次现场会。
“我们所追求的均衡发展,最终应该是结果的均衡。也就是,学生学业水平的均衡。条件的均衡,教师的流动,最终都是为了结果的均衡。”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处长叶向群表示。
会上,省教育厅公布了一组数据,虽然浙江教育在全国,属“轻负高质”,但仍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情况:47.4%的初中生,感到学习压力大,高于全国;30.8%的初中生,有“抑郁倾向”;62.1%的初中生近视,超出全国近2成……
课业负担最重的
学业水平反而最低
这组数据出自一份《2012年全国教育质量监测浙江省情况分析》的报告。
2012年5月,教育部对全国31个省进行了教育质量监测。浙江有8个县的4年级和8年级学生,被抽样。监测的内容,主要有5方面:数学学习质量、科学学习质量、心理状况以及学校相关因素。
8年级样本学生的负担,位于全国前20%至40%间。同时,浙江样本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教学资源,均位于全国前20%。
“学习时间与学业水平状况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处长叶向群问道。事实上,从一系列的数据反映,“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并不能带来高的学业水平。”更糟糕的是,此次监测却反映:“课业负担最重的县,学业水平反而最低。”
那么,学生的学业水平到底与什么因素相关呢?数据表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业水平之间相互影响,同时,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教师工作状况,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相互影响。”
情感心理:
压力山大,大于全国
浙江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时,学习压力和学习的焦虑感也高于全国,分别为20%和14.5%。
这些压力,究竟来自哪里?学生表示,害怕失败、担心成绩不好以及家长期望值高,是他们最大的压力源。所幸的是,只有4.8%小学生厌恶学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反差,同样出现在浙江的初中学生身上。初中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和疲惫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4%。
压力之下,已产生质的变化。竟有23.4%的初中生,厌恶学校,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同时,在学校感到快乐的学生比例低于全国,只有74.2%。
又是什么,令浙江初中生的幸福感低于全国呢?学生们说,造成最大压力的前三“祸首”,分别是“害怕考不好”、“家长期望值高带来的压力”、“作业多以及考试公布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