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成因

阅读:69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2 14:27:52
分享到:
学习困难学生的产生是世界上每一个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小学学困生有增无减,据报道称有关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万人,即每六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而“差生”中数学学困生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处于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可以说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小学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学数学中上等的学生到了初中却成了数学学困生?而且学困生所占比例为何如此之大?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如何有效地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呢?这些都是教育研究者及高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事实表明,仅仅从智力角度研究数困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有关研究显示: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贡献率为22%,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贡献率为59%。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那么究竟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1935)最早提出了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国内首次公开明确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他于1983年2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目前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尚无统一的看法,通常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认识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理解,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狭义上理解,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直接参与并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格因素的统称。有学者(燕国材,1992)还把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规定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并进一步提出12种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本文不把非智力因素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来论述,而把它看作是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起着一定影响的心理因素,文中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力、学习焦虑、情感、自信心、成功体验方面进行研究。
  毫无疑问,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主要表征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1缺乏学习主动性
  问卷调查表明,如果别人不督促,85.5%的数学学困生极少主动地学习,而数优生中仅有7.8%,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此外,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96.1%的数学学困生不想再多看书,这与数优生中14.1%的比例也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在回答“你是不是玩起来就不想学习的事”时,1/3以上的数学学困生都选择“经常”,而数优生中仅有6.3%的人选择该项;有78.1%的数优生在双休及节假日经常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补习功课,而数学学困生中仅有10.5%的比例。这些都说明数学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非常懒惰,与数优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懒于动手,懒于动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就影响了数学学习,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2缺乏学习兴趣
  数据显示,84.2%的数学学困生对数学课兴趣不大,而82.8%的数优生表示感兴趣,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在判断“上数学课是一件令人非常难受的事情”时,86.8%的数学学困生选择“是”,而90.6%的数优生选择“不是”。这说明数学学困生把数学看成是一门令人讨厌的学科,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不太愿意上数学课,不能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严重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成绩。
  3自卑感强,自信心差
  问卷统计表明,有71.1%的数学学困生“在数学方面常常有一种失败感”,而数优生有85.9%不常有失败感,反差很大。这说明数学学困生缺乏成功的体验,长期处于困惑、苦闷或失望自卑中,情绪沮丧,最终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自信。在判断“虽然目前你的数学成绩不理想,但你有信心在老师的帮助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提高”时,数优生有92.2%的人有信心,但数学学困生中竟然有3/4的人没有信心,差异显著。这也说明,数学学困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他们缺乏自信。有研究发现,具有同等能力的学生在失败情境或挑战性任务面前有两种不同的反应倾向:一种是习得性无能倾向,另一种是自主性倾向。具有习得性无能倾向的学生面临失败和困难时,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对任务反感、厌倦并有退避倾向;相反,具有自主性倾向的学生则表现得自信,相信通过主观努力,运用自己的技能和策略可以解决问题。两类学生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并不是能力差异所致,而是与对失败和挫折的认识、情感等主观意识相关。具有习得性无能倾向的学生显然属于学困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常表现为,在认识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难以应付课堂学习任务;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习不好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行为上逃避学习。数学学困生普遍具有习得性无力感的倾向。

4过度焦虑,缺乏承受力
  调查表明,27.6%的数学学困生“最害怕上数学课”,但数优生中却无一人,反差非常明显,类似的,在判断“考试时,你最担心的科目是数学”时,数优生中仍没有一个人选择是,但却有31.6%的数学学困生判断是,所占比重超过了1/3,可见,数学学困生与数优生相比,数学焦虑程度很高。另外,在日常表现中,每当数学课听不懂、作业做不出、计算出现错误、证明遇到阻力或考试成绩不良就表现出焦躁、不耐烦,有时冲动,有时忧郁,甚至怄气或放弃,特别缺乏对模糊状态的承受力,对短时难以得出结果或结果不明确,对不能一下子就能看到希望和成功的问题或事情,缺乏等待的耐心,更不想静下心来冷静分析继续探索。
  5意志薄弱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其突出特征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和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而学困生的行为恰恰相反,具体表现为:
  (1)学习自觉相差。就学困生中的多数人而言,还认识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正因为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因而未能形成自觉求索的执着信念,所以一遇到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使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学困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均较其他学生差,对问题不愿做长期艰苦的钻研,而习惯于走马观花似的学习方法,对数学错题很少去主动寻找致错的原因,因此常重犯某些错误,对于那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常常还没有听完就急着说不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善于使自己的智力活动高度紧张起来。
  (3)对数学缺乏兴趣,情趣低落、沉闷。学困生常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即使表现出少有的兴奋和较高积极性,也只限于那些具有游戏性的学习内容,虽也会因偶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但容易一闪即逝。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