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上帝的米开朗基罗

阅读:53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0/11 16:49:51
分享到:
如果说走进意大利,需要带上艺术的眼光;那么,走进梵蒂冈,还要带上文艺复兴的历史书。当导游口中那一堆似曾相识的名字在你耳边反复播放时,你特别想对号入座深入了解一下。事实上,带上历史书还不够,因为此时的你,面对目不暇接的景点,你不只是想把它辨认出来,你还想进一步把所看到的人、物、事勾连起来,还原一段本来的异国风味。鉴于此,欧洲之旅,往往是从欧洲回来之后才真正开始的。
  对米开朗基罗,这块咬不动的硬骨头,就是如此。
  站在世界第一小的梵蒂冈国土上,你会与世界第一大的圣彼得教堂撞个满怀,继而与米开朗基罗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惊世作品打个照面。
  当我随着久居意大利的老年女导游行走在罗马大街上,不经意间便跨过了圣彼得广场的大理石柱廊,进入了另一个国家梵蒂冈。这个国家的面积不足0.44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一千人,常住人口仅二百多。它的国土区域基本上就是这些大理石石柱围起来的椭圆形区域——圣彼得梯形广场以及广场的核心建筑圣彼得教堂。就这样,最小与最大,如此反差巨大又如此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是旅欧之行我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抵达这里是当地时间下午六点半。而在国内已是晚上十二点半了。从北京机场集合时的三点半算起,已经二十多个小时没有休息,然而全无倦意。梵蒂冈下午的阳光与国内的一样疏懒,不同的是,一束阳光正斜斜地射在圣彼得教堂硕大无朋的圆顶上。这寄居在教堂之上的高高的圆顶,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
  它,正是米开朗基罗建筑作品的代表作,也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传奇。
  因为教堂里面不可以讲解喧嚣,导游送我们到教堂门口就告退了。于是,只好借着提前做好的一点功课摸索着来感受教堂之华丽,之精美,之庄重,之肃穆了。然而,所见与所想只是擦了个边角而已。由于顺着人流走,在分岔口随了另一拨人,莫名就进入了交5欧或7欧(乘电梯)才能进的地方。事实上歪打正着,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将空间阅读留给了米开朗基罗的重要杰作——教堂大圆顶。
  我们先是乘电梯到了大圆顶的内部最接近穹顶的地方,这里应当是大圆顶的腰部,环绕着内部的是一个圆形走廊,走廊上是一幅幅大型镶嵌画,这些看起来栩栩如生的画作,近走了触摸却是小小的玻璃马赛克。沿着壁画往上看是描摹着圣经故事的穹顶,往下看则是贝尔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它覆盖着是教皇的祭坛,再往下则是彼得的棺木所在地,这一条线不只是大圆顶的中心线,也是整个教堂的中轴线。圆顶一周开了16个采光窗,而且窗户很大,这使得教堂内部非常明亮,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观光的游客。从这里出来再走左边侧门,就到了逼仄的通往圆顶之顶的倾斜台阶上,我不禁一边走一边叹,这真是幽静又艰难的朝圣之路啊。试想一个教父晚上手持灯烛从这倾斜的台阶上走下来是不是非常有神性呢?事实上现在是白天,我们是朝上走,光线也还好。走到半腰看到一个小窗。从小窗望出去已大有居高临下之感,看到的都是人间美景。再往上走,大概走够三百多级台阶,并且有点喘的时候,就到了圆顶外面的环形平台上,平台上有个小亭,可容纳几十个人。这里距地面137.8米,这是教堂的最高点,也是梵蒂冈的最高点,罗马的最高点。这里,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如果说圣彼得广场是世界天主教的教徒万心归一之所,那么这个大圆顶,就是“一”的中心点之所在。是天地之心,人神交接点。
  圣彼得教堂1506开始建造,1626年落成,其间经过了120年,远超过人类一个完整的生命时长。米开朗基罗接手教堂的建筑设计是他71岁时的事情,他知道自己临终也不一定能完成这项宏大工程,所以特别提出来不要任何薪酬,只为艺术而为,直到他89岁离世,大圆顶还在建设中。我很欣慰,我曾沿着崎岖小道体验了通向圣地的纯洁之路,我用脚丈量了米氏所设计建造的大圆顶,他的谢世之作。
  教堂大殿的右侧,“母爱小堂”中有米开朗琪罗25岁时的作品《圣殇》,它又名《圣母》,呈现了圣母玛丽亚怀抱去世的儿子耶稣时的悲戚场景,这副画作打动过很多人,这也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的签名画,其名字就在圣母身上横跨胸前的饰带上。他将他自己与圣人融进同一画面,进一步表白栖居神圣名下的无限荣耀,他仿佛在向上帝诉说:“这都是你的创作——上帝。”他在口述自传中多次提及,说他听得到上帝的声音。他的每一幅作品的灵感都来自于上帝,他在为上帝工作。现实生活中,他终生未婚,他把艺术当作妻子,把作品当作孩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艺术的光辉滋润着他的每一个日子和每一时的心情。在艺术领域里,他能够轻松驾驭绘画、雕塑和建筑的三辆马车,无疑领受了上帝的格外眷顾,他是上帝的米开朗基罗。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