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数学素养”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的首次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数学教育将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校于1992年提出并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在初中设班进行了数学素质教育实验,初见成效效。
一、指导思想
教无定法,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这里的探索实质上是指学生主动地进行智力参与,他所倡导的“发现法”实质上也是以智力的主动参与为标志。波利亚提出的要“教发现,教猜想,教合性推理”,让学生在解题中学解题,核心也是提高学生的智力参与程度。可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以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诸多技能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智能结构非常重要。为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优化课习,探索的能力,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之目的。
二、目标
1.探索课堂数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挖掘教育潜力,拓广知识范围。
3.探索“愿学──爱学──乐学”三级“兴趣”教育目标评价。
4.探索面向全体,提高数学成绩,促进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途径。
三、原则
1.发挥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专长,最大限度地调动“温故──知新──创新”的思维力度。
2.创设问题倩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兴趣,展示目标,使学生有准备、有目标,在迫切需要中自觉,积极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3.放大时空,适当超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四、对象特点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因此,决定以在初一新生中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实验对象,就其特点确定实施方案。
1.心理特点。渴求更大进步,具有强烈表现自己才能与智慧的要求,但思想波动大H的实践证明,仅凭“兴趣”还不能如愿以偿,尽管在实验初期就曾作过预猜与准备,但诸如家庭、社会、其他课程的潜在影响导致的“分化”(尽管很小)问题,还需作为新的课题进一步探讨。
2思维特点,思维敏捷,但缺乏概括;贮存思维丰富,但缺乏选择;转换思维灵活,但易受到干扰。
我们认为,针对上述特点。“好奇──兴趣──意志──创新”的全方位转换,是实验教育最为关键的一环
五、内夸与方法
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地组织教学和训练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习的内容就会出现“空档”、“卡壳”。针对这种情况,在课义讲授中适当穿插知识短文(扩大知识面),对习题进行分组(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根据学生兴趣与能力要求,介绍一些数学史料,讲授数学竞赛知识与解题技巧,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方法比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