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涵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2009年部分进入高中课改省份的师生在见到人教版高中新课本后,发现鲁迅的作品有所“减少”。于是,“教科书删除鲁迅作品”的相关新闻经过网络和各地媒体的转载很快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事后,这则新闻被证实为是部分师生和媒体从业人员不了解课程改革的变化而产生的误读。
结合近几年文化界出现的“民国热”现象——“民国范”成为知识阶层热衷的话题,我们不禁有了一个想法:鲁迅作品在民国教材里的选用情况是怎样的?那时的教材编者是如何评价鲁迅作品的?
民国主流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由于民国时期教材纷繁,选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这三大教材出版机构出版的教材为对象进行考察,就具有明显的参照意义。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民国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图像库》收录的这三家出版机构的教材,我们可以看看其中有哪些鲁迅作品。
商务印书馆:《精读指导举偶》(《药》);《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译文)、《故乡》、《父亲在亚美利加》(译文));《初级中学用基本教科书国文》(《风筝》、《鸭的喜剧》);《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秋夜》、《风筝》、《鸭的喜剧》、《维新与守旧》、《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现代初中教科书国语》(《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译文));《新学制高级中学国语读本近人白话文选》(《时光老人》(译文))。
中华书局:《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故乡》、《孔乙己》、《〈呐喊〉自序》);《新编初中国文》(《秋夜》、《好的故事》、《雪》、《风筝》、《鸭的喜剧》、《故乡》);《初中国文读本》(《一件小事》);《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秋夜》、《风筝》、《生命的路》、《小鸡的悲剧》(译文)、《鸭的喜剧》、《徒然的笃学》(译文));《中华文选》(《秋夜》、《好的故事》、《雪》、《风筝》、《鸭的喜剧》、《故乡》、《读书的方法》(译文)、《与幼小者》(译文))。
世界书局:《蒋氏初中新国文》(《秋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父亲的病》);《初中新国文》(《鸭的喜剧》、《腊叶》、《雪》、《双十节》);《朱氏初中国文》(《秋夜》、《好的故事》、《腊叶》、《雪》、《夏季的旅行》(译文)、《最先与最后》、《徒然的笃学》(译文)、《论辨事法》(译文));《杜韩两氏高中国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清末之谴责小说》);《高中国文》(《勃郎宁诗三篇》(译文))
那时的标准和判断
民国时期,鲁迅作品尚未被权威化,当时主流教材对鲁迅作品的接受从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鲁迅作品的课文价值。根据上面整理的资料,我们可以梳理出民国时期主流教材中鲁迅作品(包括译文)的主要篇目。
散文:《风筝》《秋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好的故事》《雪》《父亲的病》《腊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药》《故乡》《鸭的喜剧》《孔乙己》《一件小事》《双十节》
杂文:《维新与守旧》《生命的路》《最先与最后》
序文:《〈呐喊〉自序》
学术论文:《清末之谴责小说》
译文:《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父亲在亚美利加》《时光老人》《小鸡的悲剧》《徒然的笃学》《读书的方法》《与幼小者》《夏季的旅行》《论辨事法》《勃郎宁诗三篇》
在这些篇目中,出现次数较多是《鸭的喜剧》(6次),《秋夜》(6次),《风筝》(5次),《雪》(5次),《故乡》(4次);其次是《好的故事》(3次),《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2次),《腊叶》(2次),《徒然的笃学》(2次),《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2次);其余的课文都出现了1次。
由于同一出版机构对相同篇目的选用会出现偏好,所以我们在判断鲁迅的哪些作品更受到教材出版机构的普遍性喜爱时,可以重点观察这三家出版机构同时都选用的作品,由此去反映当时主流教材编写机构对进入教材的鲁迅作品的基本评价。
同时进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三大出版机构的鲁迅作品有《鸭的喜剧》和《秋夜》;此外,同时进入其中两家出版机构的鲁迅作品有《风筝》《故乡》《雪》《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徒然的笃学》。可以说,这些篇目是民国时期进入主流教材的鲁迅作品的基本面貌。
由中华书局出版、宋文翰主编的《中华文选》收入了鲁迅《秋夜》《好的故事》《雪》《风筝》《鸭的喜剧》《故乡》等文,该书在开篇的《编例》中写道:“本书选材注意于之三点:(甲)思想积极,足以发扬民族之精神者。(乙)内容充实,足以增进国民现实生活之知识者。(丙)体制完整,堪为学者写作之模范者。”这大体反映出了当时教材选文的标准,也同样可以看作教材编者对进入教材的鲁迅作品的最基本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