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轻松备考 > 阅读文章

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大趋势

阅读:66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8/14 15:08:05
分享到:
三、把学生组织起来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真有点不放心。不管是知识的丰富程度,还是教学经验的多与少,教师总是比学生要强一些的,如果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限制教师的授课时间,是不是对教师教学价值的限制或者浪费呢?将教师与单个的学生相比,我相信教师肯定是占优势的;但如果将教师与学生群体相比,要说教师一定比学生群体的知识要丰富,一定比学生群体更擅长于教学生的知识,那还真要打一个问号,毕竟“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哈。因此,教师并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行了,还需要教师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的学习资源,来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受益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氛围。课堂中的学生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相聚在课堂之中,那就意味着他们应该是一个被联合起来的群体,他们共同的任务就是学习;事实上,也只有联合起来的学生群体,才会在知识学习的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绩。
  在义务教育全面执行学生就近入学政策之后,班级学生间的水平差异拉大了,传统课堂以分层授课为主的模式遇到了强大挑战。学生间的水平差异究竟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障碍,还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资源,或者说如何实现从前者向后者的转换,是这一轮教学改革不得不解决的课题。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水平差异视为教学资源,就得采用“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帮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团结、在课堂团结中学会学习”。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中起着引领作用的学校,都在班级学生组织中下足了功夫,广泛采用了合作学习和分组教学的方式。在合作学习和分组教学的模式中,为那些先懂的学生提供了讲解知识的机会,让他们既巩固了已经掌握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为那些后懂的学生提供了向身边学友学习的机会,这种机会比教师的讲解往往更加的“贴肉”。
  四、把学习过程完善起来
  一想到课堂教学,就自然地想到教师在教室中上课;一想到学生学习,就自然地想到学生在教室中听课。象这样理解课堂教学,如果在这轮教学改革之前,应该说还是基本上到位的;但当您现在再去审视在教学改革进程中的学校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实在过于狭隘。教师要在教室中上好课,这肯定是重要的;但只是在教室中上好课,却是大大的不够。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从一个单元到一个学期,从一个学期到一个学科,中间的路程还很艰难,但至少从一堂一堂的课,到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教学,已经成为这轮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了。其实这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也是课程改革深入课堂教学的象征,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应用课程理念的表现。
  对学生来讲,把学习视为听课,或者把学习视为练习,这不仅仅是狭隘地理解了学习,完全可以说是错误地理解了学习。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几位会在做家庭作业前把教师今天讲的知识看一遍呢,又有几位会把家庭作业做完后再把教师明天要讲的知识看一遍呢?把教师今天讲的知识看一遍,这叫复习;把教师明天要讲的知识看一遍,这叫预习。遗憾的是,原本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应该的复习和预习环节,在今天却变得异常的珍贵。正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复习的环节,所以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才听到那么多的“堂堂清、周周清”的做法,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复习,但这样的做法有总比没有更好。正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预习的环节,所以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如此强调“先学后教”,如果大家都有了课前预习,自然就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先学后教”了。
  现在学校里普遍提倡的“导学案”,就力图解决学生没有预习的缺憾。但事实上,导学案的确可以解决学生没有预习而产生的知识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获得去上课的前提性知识;但导学案仍然没有解决学生主动去学习,尤其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问题。预习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还在于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步,只有有了这个起步,学生才会对整个学习过程负责任,因为只有学习过程是他启动的,他才能够意识到学习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在帮教师的忙。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