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物理实验模拟、动画演示、知道提炼等方式,在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因材施教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CAI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过程也是以物理现象为研究基点的,学生对物理要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要依靠对物理现象的感知。由于中学物理实验条件有限,某些物理现象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而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捷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于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思维过程中必须的感受性材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很好地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健康发展。CAI手段的主体是CAI课件,课件的选择与运用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利用一些常用的软件操作系统,如Flash、3DMAK、Photoshop和几何画板等创意并制作了一些小巧的课堂教学动画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通过对物理实验模拟,降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形象。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物理量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能从其表现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总结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想象力。借助计算机,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模拟出来,直观形象地显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例如:在研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磁体周围的磁场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如果只凭学生想象将会困难重重。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计算机将磁体周围的磁场模拟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这里强调的物理模拟,不是示意性的简单动画,它演示的物理过程接近于物理的真实。如,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这种移动是叠加在电子无规则运动基础上的定向移动;电容器充电、放电的过程;两球碰撞时先压缩、后恢复,其过程中两球速度、加速度的变化,粒子散射、核裂变的过程等。
模拟实验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利用计算机做实验,准确、逼真(有动画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物理现象变化的全过程。例如:将编制的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模拟动画程序,在显示中配以相应的文字及图像,学生在分组“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清楚地看到光电效应的各种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在讲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这一章内容时,为了说明波在传播时质点的运动情况,常借助于波动相位演示仪来模拟波的传动。机械的波动相位演示仪不能形象地说明问题,主要是它所能演示的波周期太短,设置标记方法不够灵活,振幅、波长转播方向等无法改变,造成波形不明显,振动着的质点难以跟踪。而用计算机来模拟演示机械波的传播,解决了上述缺陷。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一条运动着的波,容易控制该运动波的各类参数,方便地为某个运动着的点设置标记,提供状态的对比参照,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二、进行动画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是要依靠直观的实验做基础的,但在中学教学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实验,尤其是微观实验是无法实现或较难实现的,不做实验就会对学生掌握知识以及教学效果带来很大影响。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多是教师对着挂图或书中插图讲实验,学生没有形成具体的认识,较难接受。利用微机则可以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机械抽象为生动具体,使本来看不见或者不清的东西变为具体形象的动画片,利用动画作为中介,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从而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深刻理解较抽象和较复杂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得知识,将学习物理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去完成任务。有些物理现象可以做实验让学生观察,但是由于一些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种干扰,使得学生对主要物理现象的观察不甚详细和明了,在课堂教学中,可先做物理实验,再表演计算机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可谓锦上添花。如简谐振动的图像,把弹簧振子振动的实物图,相应的圆周运动以及振动图像的形成有机地联系起来。计算机在一幅画面中演示这种有联系的连续的动画,这在教学中能起到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作用。如设定初始条件,那么“位相”、“位相差”、“初位相”等概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也大可不必回避,进而讲“波的干涉条件”,时也用不着“犹抱琵琶半遮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