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阅读:95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5/5 13:55:12
分享到:
笔者在讲授“生活中的图形”一节时,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 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设计画图,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他们在课后还津津有味地去探讨,效果很好。 
    三、充分了解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 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三角形中位线》一节,根据学生的情况,先要求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阅读:(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 
  笔者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学生主要疑惑的地方给予点拨,然后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通过发挥集体智慧,合作 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注重非智力因 素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程度各异,差别很大,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就可以得到更大提高;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增强求知欲。例如:有一道古代鸡兔同笼的题目:一只笼子里混装着鸡兔若干只,已知他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解的:设鸡的只数为x,兔的只数为y,根据题意得:x+y=50,2x+4y=140,解之得x=30,y=20。 
    等学生解完之后,让学生再看笔者的一种独特的解法:假设每只鸡仅用一条腿立地,而兔举起两条前腿,这时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1)鸡兔的头数没有变化;(2)鸡和兔这两种动物的总的腿数减少一半。若笼中有一只兔子,腿的总数就比兔的总数大1,现在腿的总数(70)与头的总数(50)之差(20)即为兔子的只数,由此可知鸡的只数为30只。 
    这时同学们都感到非常新奇。笔者不失时机地说这是我们数学上的化归思想方法,属于变化条件的化归,关于化归这种问题我们以后还会遇到,到时候我们再学。这样给学生一个“盼”头,使学生带着一种急 于学会的心情听课,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