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观

阅读:54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3/25 10:46:46
分享到: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 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这一需求而发辉它应有的作用。
何谓“语文”?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语法和文字;二、是指语言和文学。是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 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 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把握语文 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 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金溪二中的 课改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平台。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