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中学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与诱发

阅读:87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4 14:01:38
分享到:

  (四)调整作文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教师除了备课以外,大量的时间都被批改作文占据着,学生交上作文后就万事大吉,其他一切事情由教师自己决定,分工很是明确,学生是造字者,老师是批条者,学生写作与老师批阅处于分离状态。
  冈布里奇说过“艺术家倾向于去看他所画的东西,而不是画所看见的东西。” “看”在某种意味中就是指画家看重的不是真实客观存在的景物,而是自己对景物的表达与领悟程度。通过自我地不停观赏,希望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作者在写作后,更应该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只有作者自己才深刻地明白写作的意图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是其他人来修改文章,更多地会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与改动。
  基于这一点,学生的作文,不应该仅仅是教师一个人改,而应该分发给学生,自己评论,或者多人交换修改。这里特别强调“多人修改”,是因为一个人的意见往往不可以准确地衡量出一篇文章的优与劣。一个人,一个阅读者总是对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比其他几部分更加地关注,并且在他的思想世界里,总是欢迎一部分,拒绝一部分,也就说,一个读者总是关注文章的某一部分,从这一部分来评价文章的质量。
  调查发现,对于老师批改后的作文,有76.2%的学生只是看看分数,看看评语,并不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修改,加以再次地创造,学生这样的反应,老师的“评语”又有何用?作文的提高诀窍之一就是修改,就像数理化,错了只有订正了,下次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这里也不能把责任全归咎于学生,老师可能也没有提供给学生修改文章的必要理由。
  学生参与到同学之间的作文批改过程中,不仅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与负担,而且也可认识到“读者意识”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任务,可以领悟出自己写作的经验教训,为学生写作建立了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体,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动力与兴趣。
  (五)拓展作品发表渠道
  上面所提到的学生相互交流批改作文,还是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面向大众与社会。在这里老师的策划能力要充分展示出来,尽量找到更宽的发表渠道,从实际上给学生提供写作的动力。班级内可以开办作文天地,也可以把优秀的作文投寄给各种报刊杂志,如《台州晚报》(学生版)、《中学生天地》等,并努力把读者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真正的互动。
  在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与诱发学生的“读者意识”无疑是必要的,是迫不及待的,以“读者意识”这一角度,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克服当前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没有什么可写、不知从何写起、觉得老一套没意思”等困难。(其实这些学生归根结底主要是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与读者想要什么)而通过写作前,写作时,写作后“读者意识”的培养与诱发,就能清楚自己的所要与所求,萨特曾经断言“只有通过读者意识才能体会到自己对于自己而言是主要的”。学生自觉树立“读者意识”,在写作中顾及读者的心理与认知及其价值观,进行多方位地换位思考,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写作中学会关心与理解他人,促进心智的成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与健全人格。写作中“读者意识”的渗入,不仅只是确立了读者在写作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确立了自我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认识自我,增强写作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确立和增强又会有力地推动写作水平的提高,使作文教学呈现出满园的春色。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