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中学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与诱发

阅读:87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4 14:01:38
分享到:

  二、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与诱发“读者意识”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写作从其创作来源看,也就是“人作”,是人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含义的文章,是人在写人,文章也就是人章,人在写人们自己的故事。从人出发,顾及和尊重读者的阅读心理、审美习惯和认知水平。不要讲别人已知道的东西,而是在文章中讲自己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正如古人所言“前人已所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做也”。采用最受欢迎和最有利于读者接受的形式进行写作,由此可增强作者写作行为的针对性。
    (二)坚持“读者”对象的多向性。
  唐人刘叉在《诗作》中曰“作诗无知音,作不如不作”,读者越多,文章的各方面的优与缺就能详尽地被发掘出来。现在,据当前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的读者一般仅限于老师,或者自己身边的同学,读者范围过于狭窄,有可能导致学生写作思维的模式化,老是停留在比较幼稚的一种状态。拓展读者范围和坚持读者对象的多向性,考虑读者的情况和自己在作品中的角色定位,对象不同,自己的身份随之不同,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方式力求与之相吻合,有利于学生写作的成熟。
  (三)真诚面对读者。
  写给朋友的,随便中显出亲切与平等,写给长辈的,尊重中显出真挚与诚恳,无论如何,学生都要在亲切平等诚恳的态度中传达出自己的情感,这样读者才肯面对作者所写的作品。学生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犊子,从中还可以学会一些做人处世的态度与原则。语言只是形式,写作更重要的在于抒情表意。所以,要在和善的亲和力下增强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
  (四)保持自身主体的独立性。
  读者是大众化的,但文章毕竟是作者个人的行为,读者看重的也正是作者独到的方面:情感,语言,思想,立意,技巧等,每个人都有一种求新的心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创新”。有了自身主体的独立性,才能吸引更多读者。
  如果作者在写作中放弃了自身主体独立性的意识,一味地迎合、讨好读者甚至不惜为了某些读者的不良需要而违心地写作,那只能导致写作行为的异化。
  (五)虚实结合。
  写作本身包含幻想、虚构的成分,因为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所以需要用文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文字是符号,情感或虚或实,虚虚实实的完美结合,既是作者写作的原因,也是读者希望在作品中得到的。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意义的特殊艺术形式,阅读者可以进入并且从中得到替代性满足,从而成为对现实中无法呈现的欲望的补偿。
  学生写作要有“假想的读者”,从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进行写作,让写作从假模假式的训练中变成适应学习和生活需要的真实行为,从而实现虚拟性写作向实质性写作的转变。
  (六)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以健康向上的作品去影响读者,熏陶读者,力求把最优秀的精神食粮贡献给读者。从写作本质而言,写作是作者满足主观上的表达欲望的同时,在客观上必须是自己的写作有益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有益于读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与诱发“读者意识”的途径与策略
  (一)学习与应用
  认识论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贯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作理念。写作教学也一样,要想真正教好学生的写作,教师对学生“写作理论”的灌输是极其必要的。但据我的了解与观察,多数的学校基本不上“作文理论课”,有的只是粗线条的点评课,有的甚至连点评课都没有,作文课就是一个题目,然后学生自由发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写作理论修养,是创造不出优秀作品的。一个优秀的作家,其理论知识是很丰富的,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系统的写作理论。学生自己如果有了一定的写作理论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自己写作的优缺点就会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写作中就能逐渐地克服与改善,依次而往,写作就不会陷于盲目状态而裹足不前,而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读者意识”的理论,教师要在作文课堂中适当地加以阐述,并通过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知其然,进而在写作中加以应用。
  如《笑傲江湖》第六章叙说衡山派刘正风邀请江湖群豪参加他的“金盆洗手”宴会时,其中一节提及朝廷派人来祝贺并加官赐爵。群豪对此各怀其想,有的想,“他一心想做官,那是人各有志,勉强不来。反正他也没得罪我,从此武林中算没了这号人物便是。”有的则想,“此举实在有损衡山派的光彩,想必衡山掌门莫大先生十分恼怒,是以竟没有到来。”更有人想,“五岳剑派近年来在江湖上行侠仗义,好生得人钦佩,刘正风却做出这等事来。人家当面不敢说什么,背后却不免齿冷。”也有人幸灾乐祸,寻思“说什么五岳剑派是侠义门派,一遇到升官发财,还不是眼巴巴地向官员磕头?还提什么”侠义“二字?”
  这里所提及的四种各异的心理,其实就是作者金庸老先生在创作时对读者在手捧小说阅读之时根据个人的经历、情感与价值观所产生的心理的推断。
  (二)渗透与运用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在不断地改革,试图顺应潮流,与当前时代的脚步处于同一阶梯。在过去的教材中往往把“阅读”放在重点位置,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阅读课几乎占据了语文课的全部,教材的基本框架也是以“阅读课文的内容”为线索来加以划分归纳排序,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教材知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思想是建立在“文以载道”的语文教育思想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强调的是所体现课文内思想(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的分析,或者是一些好词佳句的赏析。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根本无法学到可以应用的大师们的写作技巧。其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分离的,无法相互影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写作教学的质量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虽然通过改革,现在的语文教材中作文已不再是附庸。但是受旧有的教学经验的影响,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教学改革理念。作文教学在多数学校还是处于无序的状态,没有把写作理论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把作家的写作理论与技巧传授给学生。
  (三)开展情景作文教学
  兴趣是带有积极色彩的认知与活动倾向,它能促成写作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下完成,而不是把写作当作一件苦差事。所以在完成写作理论的教学后,可以安排情景式作文课,一改传统的单调、乏味的课堂,运用多媒体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催生写作冲动,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状态,而不是逼迫式的。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提倡由学生自己扮演角色,并进入真实场景。平时学生的座位,都是横排纵排排列,作文课上我们可以打破原先的排列,创设开放的交流空间;为了营造氛围,教师们也可以向娱乐圈的主持人学几招有助于教学的艺术行为。此外,在教学中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文章的品评活动,使学生从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亲身体验读者对于文章的阅读感受,由此增强他们在写作中的服务读者的意识,也是大有裨益的。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