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阅读:75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2 14:09:52
分享到:

  二、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也不应丢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参,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但是现在有的教师盲目崇拜现代教育媒体,不考虑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一味追求教育媒体的多样化和日常化,走进了每课必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而且越多越好的心理误区。
  魏书生老师在泰州师专上了一节《人生的境界》的公开课,没有投影仪,没有语音座,没有多媒体,读读书,讨论讨论,你能说上得不好么?一堂实实在在、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名家上的课应该值得效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那么繁琐吗?录音完全代替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字幕完全取代了老师的书写,鼠标从头到尾操纵着学生的学习,其效果一定好吗?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将现代教学手段拒之门外,而是不要夸大其作用,走向极端。
  1、运用教学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跟学生交流感情,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是至为重要的。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能创造优美的意境,它可以化枯为荣,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艰深为浅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多事物的感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相应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用带感情的范读创设情境,特别是《马背上的小红军》、《小珊迪》这些情感色彩较浓的文章,在揭示课题后教师声情并茂得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文章特有的感情气氛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及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感情的朗读,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师先用感情地语言描绘:“终于,延安小学的孩子们有书了,他们是多么兴奋啊!可是就在这时,可恶的敌机对我们疯狂的轰炸,指导员和‘我’都炸伤了。大家看——”教师用出示了指导员保护教科书的画面。接着,请个别学生带感情朗读相应的段落,其他同学继续看图体会。然后,全体一齐带感情朗读。教师着重指导员读好指导员牺牲前用微弱的声音说的几句断断续续的话。学生朗读起来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这时,读者、作者,文中任务的感情融为一体,达到了情境交融的境界。
  2、通过提问创设情境。
  教师注意通过提问,深化学生阅读的感情体验,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进入情景,提高阅读效果。在《繁星》一课中,教师问道:“面对如此美好的星空,巴金的感受怎样?”学生答道:“巴金感到自己就像小孩子一样,睡在母亲的怀里。”教师又问“巴金睡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星星在他眨眼,好像听见星星在对他小声说话。想一想,这时候星星会说什么呢?”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合理地各抒已见。他们仿佛与巴金一样,面对美好的星空,他们的感情已与巴金合二为一,就像当年的巴金一样在与星星对话,达到了“神与物游,心以理应”的地步。
  三、新旧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并非随机凑合,它是一种科学的有机结合,使各媒体能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承,保证各媒体都发挥最佳效果,形成优化的媒体结合系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不同的媒体作用于不同的感官。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参与学习器官越多,外界与大脑的联系越多,感知、理解,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多媒体组合就是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处于活动的积极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如教学《秋天》一课,教师运用了投影,录音、录像、直观语言和实物演示等多媒体组合,把不动的画面变为活动的,形象的,有生命的秋天景色。学生观看了录像,欣赏了秋天的美!运用抽拉式的投影,学生体会到“白云在飘,”雁儿“一会儿……一会儿……”飞行中所变的队行。通过实验演示,学生理解了黄叶“一片片”落下来的情景,然后播放录像,让学生了解秋天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在这基础上带着感情去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祖国的感情。又如《黄山奇石》中,教师运用幻灯片真实地、生动地展现黄山那妙趣横生的奇石;使学生就如置身于黄山那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中,受到大自然的熏陶。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促进教学内容做到视与听、动和静、传递与反馈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媒体组合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整体功能。把各种有益的活动巧妙地加上提炼,才能营造出一种积极融洽、高涨热情的氛围,才能掀起一波又一波课堂教学高潮,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