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灵活运用教学媒体,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然而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换句话,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必须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性。传统的粉笔、黑板等教学媒体很显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实寓语文课堂教学于乐,方法异常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甚至还可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挂图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便能化静为动。
如投影幻灯,能传递具体、形象、逼真的直观画面图象。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图象对小学生来讲具有强大的磁力效应,它往往使学生入情入画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在教学《桂林山水》中,教师用投影幻灯展示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用计算机点击出一只又一只的竹筏木舟,人们悠闲地荡漾在漓江上,并用计算机配以适时的课文朗读,此时,字画相连,情境交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感之美。
还有录像、影碟等,同时同步传递图文音像逼真的动态信息。古人云:”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嗅也,口之味也。“运用视听媒体,采用音像同步来渲染,激发学生想象,数种感官协同活动才能提高学习效益。如《荷花》第四段,写作者陶醉在美的境界之中,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花,看到”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的动人景色。教学时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和课文录音,投影荷花动人的图象,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再让他们闭上眼睛,伴着乐曲展开想象:”我看到蝴蝶飞过来,它告诉我荷花开得真美啊!“”我看见青蛙跳出来啦,它呱呱地唱着赞美荷花的歌曲!“……如此声像渲染,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并使想象有感而发,有情可依。
就像我在教学《林海》一课时,要求学生体会林海的大和美,还有作者的感受。但学生没有见过这么多树,更不知道树的动态,如果只靠读课文并进行想象是难以达到要求的。所以,一开课时,我启动了录像,并说:”同学们,这堂课老师先让你们跟着摄像机去逛一逛原始森林。“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及人们在其中尽情赏花的片段。学生们很兴奋,目不转睛盯着画面,看到尽兴处,个别学生不禁发出了赞叹声,我又播出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把读文与观赏声像结合起来,在脑海了深深印上了林海那动人之美。这样,学生用较短的时间便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较好地达到了理解方面的教学要求。
不同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正确地选用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我还记得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幻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个人所拥有的潜在独创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