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发展强调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具有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指出了时代发展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兴趣是中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有了兴趣,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渴望创新。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单一死板、一成不变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成了极大危害,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构建创造性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二、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是形成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
1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创造性教学的第一步。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逐渐形成创造意识。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创造性教学的前提。“师爱”是激发情趣、感人育人的关键。爱学生,尊重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才会产生情感激励,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利用电教媒体等手段,提供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并不断评估问题的质量,给学生指点,采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不断激励、肯定和期盼下,学生才能敢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思考、提高问题的质量。
2 、训练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创造能力。教师应安排多种组织形式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提问,可以是同组或四人小组交流,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经筛选后的问题大多是课文的重难点,这也是学生自觉确立的学习目标。教师围绕这一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特点精心选准训练点,以语言训练为主,以学生实践为主,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努力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并让他们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创造能力。在课堂中,多讲述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逐渐养成对某段话、某首诗不同于今人,甚至不同于古人的独特见解和看法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自己新颖独特的表达能力。
3、引导归纳,小结学法。
前两步教学活动是从学生不懂地方开始的,这就避免了教师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费时无效或少效的现象。但是,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直接学会了学习方法。但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在同一个学习过程 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方法,仅仅学到了老师教的一个简单学法,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应主张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独到见解。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深入思考,领悟出新的学习方法。在不断积累众多的学法后,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自觉地总结、归纳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创造的过程。
4、巩固应用,解决新问题。
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检验教学效率就要及时反馈,及时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随时评价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有的放矢地调控教学,发挥教师的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还要引导学生自我反馈、评价。让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或依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从而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发展创新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提供适当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理解课文、解决新问题、积累阅读量、提高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