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阅读:47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2 14:01:55
分享到:

  三、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思维为主,促进创造性语言发展
  1、 课外阅读也应成为兴趣而不是负担。教师提供广阔的实践天地
  使语文知识得到实践上的应用,在自然和社会中建立第二课堂,让学生去亲自体会和观察。如按课文内容开列一份有关的课外阅读书目,对书目内容有个大概的介绍。一段时间后,还应组织一两次读书讲评活动,内容应涉及古今中外,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是对课堂知识的复习、扩大和延伸,也将是新知识再创的博大雄厚的基石。
  2、培养语文教学中的民主意识。
  与智力相比,创造力的发展受环境影响较大。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我们应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绝不能以权威自居,不能作为惩罚者与学生对立起来。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尊重学生任何幼稚甚至荒诞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全面。不能妄下断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让学生产生异乎寻常的学习热潮和激情。
  3、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造力的人首先要敢想。想象力使人插上幻想的翅膀并产生强烈的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愿望。有创造力的人还要善思、勤思。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独立地不依赖他人解决学习中阻碍进步的困难大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应避免教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的陋习,养成自己独立地寻求答案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在今后语文乃至各方面社会生活知识的学习中终身受益。
  近段时间,我在课堂中对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最明显的效果是学生提问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很快,从一开始的盲目提问,到浅层次提问,再到有独创性的提问,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摸着了自学提问的门道。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明显提高。同时,教学中避免了一些琐碎问题,这样,既减少了教师多余的讲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 40 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在课外阅读中也有了较大的收获。我推荐学生看《读者》、《青年文摘》等全国著名杂志,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学生的写作经历了
  由于我们遵循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多手段多形式灵活有效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的调控下联系生活、介入想象,品味语言、抒发感受,感情朗读、入情入境,凭借在情境中的感受、情绪来理解教材、训练语言,缩短与教师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实践和情感的熏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都得到统一,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人人参与,主动投入,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充满情趣,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师生都陶醉在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中,充分体验到语言文字特有的美,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正是这种语言实践和情感熏陶并存,智力和非智力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使情感参与课堂促进认知,认知进一步激发情感,情感又再次强化认知的责任感,从而形成一股既是兴趣又是责任的强大内驱力,并渐渐成为惯性,达到终生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很好地完成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