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发乡土资源。
在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开发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开发乡土资源,当以活动为载体。在明确活动目的、细化活动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要放手由学生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乡土资源的活动应围绕语文教学的要求展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参观名胜,收集对联。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中介绍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教师可以在讲授了文本中对联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收集体现家乡文化特色的对联。这样,学生既能巩固文本知识,又加深了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泰州的光孝寺、崇儒祠、乔园、望海楼等名胜古迹,均有反映家乡历史、展现家乡文化的对联。例如乔园山响草堂的一副对联“韩潮苏海,陶菊周莲”,再如崇儒祠的一副对联“卫先圣真传,道弥高而祀弥久;广后人学派,身愈远而教愈尊”。这样的对联,文化底蕴深厚,学生借此可以感受到“乡之先达”淡雅的生活情趣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性情的熏陶。
②考察民风,积累谚语。
如果说对联还不脱“雅趣”的话,那谚语就完全是“俗物”了。谚语被誉为“语言之花” 、“智慧海洋的明珠” ,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固定用语。它用简单、朴实、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泰州地区在清明时节有 “清明到,麦叫叫”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插根柳,活百九” 这样的谚语;端午时节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这些谚语与农业生产、时令习俗等内容相关,不仅文字精练、形象生动,还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积累家乡谚语,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家乡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亦可品味家乡语言的独特魅力。
③整理资料,编写故事。
泰州被誉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积淀丰厚。“桥文化”是泰州人引以为自豪的乡土文化的代表。旧时,泰州城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据说有一百零八座,著名的有南门的高桥、城中的升仙桥、城北的赵公桥,还有国内独一无二的税务桥。这些桥或与先贤名人有关,或与神仙传奇有关,或与凡夫俗子有关,可以说,每座桥都留下了许多令邑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资源,可以指导学生整理资料,编写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承家乡民俗文化;也可以让学生探古寻幽,实地考察,用写游记的形式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怀。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又锻炼了学生说和写的语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民俗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民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辛勤培育,使其尽快萌发,迅速成长,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