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

阅读:71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2 14:00:35
分享到:
弘扬民俗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自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等三大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社会对此反响热烈,民众以空前的热情、丰富的活动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更是将这一热点话题推向了高潮。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可见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有专家认为,应该借此机会将民俗文化教育引入学校课堂,以构建保护民族传统节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抓住契机,勇当先锋,高举弘扬民俗文化的大旗,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民俗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四大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节日娱乐、禁忌习俗。
  二。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记得有一次听课,授课内容是沈从文的《端午日》。教师让学生谈谈“你最喜爱的节日”,意在由此导入新课。岂料学生是大谈特谈“洋节”,圣诞节、愚人节甚至情人节,说得头头是道;个别学生提及传统节日也只是寥寥数语,知之甚少。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热衷过洋节,而对传统节日缺少热情,正反映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正在慢慢消失,徒留空壳,不能为年轻人所接受的现实。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魁立教授曾说: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冷漠,正暴露了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渐深刻,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作为语文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民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发掘和弘扬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既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体现人文性而提出的新要求,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必要举措。因此,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将民俗文化尤其是地域民俗文化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热爱脚下的土地,感受乡土风情,提高乡土意识。深入了解祖国和家乡的民俗文化,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注意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俗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选择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呢?
  1.用好文本资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就集中选用了多篇名家作品为范文,这些范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极好的弘扬民俗文化的教学资源。教者应根据教学要求,充分挖掘范文中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为今后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端午日》为例,文章生动地展示了湘西民俗文化,赞扬了当地军民奋勇争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端午这一天,湘西百姓穿新衣、额角画王字、吃鱼吃肉,这些习俗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庆祝活动的重头戏是赛龙舟,水上的拼命划桨追逐,岸边的卖力呐喊助威,全民参与的热闹场面将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赛龙舟之后还有捉鸭子的活动,军民同乐,更增加了节日的愉快氛围。端午日一整天,湘西百姓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快氛围之中,这样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怎么会不让人心驰神往呢?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被湘西地区端午日丰富的活动、热烈的氛围所感染,自然地激起了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布置有关的活动任务,就能实现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优秀文章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