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构建语文学习新平台

阅读:72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1 15:55:58
分享到:
内容提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新理念,实施新课标,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套路,笔者认为,所有语文教师都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拓宽语文学习新途径。
  关键词:实践活动   原则   程序   角色定位   因素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三重三轻”的问题:一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二重课内书本学习,轻课外语文实践;三重教师讲析,轻学生自主探究练习。针对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新理念,实施新课标,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套路,笔者认为,所有语文教师都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拓宽语文学习新途径。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内涵及理论依据1、语文实践活动的内涵心理学认为,活动是人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有目的的主动行为过程;是人的心理与行为交互作用,促进思维、身心发展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实践、直接体验为基础形式,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能力,获取新知,提高语文素养,并从中体验自身的价值,从而达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①生存、交际的需要人活在世上,离不开相互交流,不论你说话写字,不是动口,就是动手,反正要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才能生存。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上诸种能力,正是人相互沟通交流、生存的需求。
  ②促进潜能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充分展现。”当今,素质教育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即追求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现。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张扬个性、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语文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人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和素养)必须以具体活动为依托,离开活动,人的发展则无法实现,也无法体现。新课标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把语文实践当作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实践,实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生活、接触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亲自实践,直接体验,增长才干,得到锻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获取生活新知,发展潜能,塑造“四有”新人。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原则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自主性,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摆脱框框的束缚,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制订活动规则。一句话,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实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多动脑、勤动手,亲自实践,直接体验,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3、开放性原则①活动类型开放:可在课内表演,可在课外竞赛;可到社区采访,可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团队活动。
  ②活动过程开放:实践活动只确定主题,至于实施过程,孰前孰后不加限制,学生自己掌握。假若,实践过程中出现什么新情况,则由活动实践者自行调整。
  ③活动结果开放: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结局)不是唯一的,允许差异性存在(甚至是相悖的)。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实践的动力。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他们跃跃欲试的欲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