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学生“怕作文”原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阅读:54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1 15:52:37
分享到:
【内容摘要】在本文第一部分,我从“先天不足的语文环境”、“近乎空白的语文课外活动”、“教师定的作文目标偏高”、“作文命题与学生实际脱节”、“学生写作没自由”、“作文批改多责备”等六个方面来分析学生怕作文的原因。接着在文中第二部分,我提出四点作文教学对策:建立开放式、多渠道的大语文教学体系,为学生作文开辟广阔的领域,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改之路;作文目标要适当,切合学生实际;突破作文指导的局限,优化作文教学;作文讲评时要贯彻鼓励诱导的原则。
  【关键词】怕作文、对策、大语文、优化、鼓励诱导
  作文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作文教学的现状看来,许多学生作文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害怕作文,甚至讨厌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天不足的语文环境制约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现实条件的限制,我们四会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还是落后的,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应有的语文能力训练的环境。比较贫乏的家庭生活用语,能听懂意思但不够规范的交际语言,单调的生活,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可能有较强的作文能力。
  二、近乎空白的语文课外活动,令学生作文无“活水”。人的任何方面的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能力的开成、提高是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实践活动则是能力形成的载体。所以,没有一定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要想获得能力,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是这样的。而学生功课紧,作业多,对社会生活少观察,少实践。教师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观察、体验、感受和积累,作文成为无源之水。学生头脑空空,言之无物,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感。
  三、教师定的作文目标偏高,学生望而生畏。目标斜率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离他的目标越远,心情越平静,情绪越松弛,内在冲动越弱,工作速度越慢;离他的目标越近,心情越紧张,内在冲动越强,工作速度越快。当前的作文教学相当程度上忽视了这一原理。作文指导偏高偏难。例如,一些教师要求学生作文立意要新要高,构思要巧,结构要美,语法无毛病,这样过高过细的要求,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冥思苦想,搜索枯肠,无从下笔,倍感成功的希望渺茫,从而失去了写作信心,失去了写作兴趣。
  四、作文命题与学生实际脱节,学生没有作文兴趣。命题作文,绝不是一种理想的形式,它违反了写作必须有感而发的规律,限制了作者情感的自由发挥。像有些高、偏、怪命题《风波》、《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文题,叫一些学生去写,无疑是拉牛上树。因为题目超出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超出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即使拼凑成篇,也只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对作文感到困难,提不起兴趣。
  五、作文指导重模式,学生写作没自由。一些课堂作文指导已变得越来越套路化。例如,记事的文章,第一段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段写出具体的经过,第三段写感想;供材料作文,第一段简叙材料,提出观点,第二联系实际,证明观点,第三段发出号召,照应材料。作文本为一件乐事,然而按套子作文,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常不能写,自己未见无感的偏要写,于是乐事变成了苦事。作文本是一件易事,它像说话一样,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然而,按套子作文,必须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于是,易事变成了难事。作文本来要写真人真事真情,有什么就写什么,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然而按套子作文常常要编一些很动人的事,很动听的思想,于是,真话变成了谎话。作文本来是最讲个性,最讲创造,然而按套子作文,个性不见了,创造泯灭了。这是按套子作文结下的苦果。
  六、作文批改多责备,学生作文没信心。学生完成一篇文章,无论篇幅长短,质量高低,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从心理角度来看,都有一种让别人认同的心理。而教师由于自己的特殊地位、学识水平、文学修养、生活经验远高于学生,所以总是高高在上地评价学生,往往片面地认为学生水平低。对学生作文很少表扬。教师觉得学生“笨”,学生觉得教师“刁”,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