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建立开放式、多渠道的大语文教学体系,为学生作文开辟广阔的领域,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改之路。写作的源泉在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文章来就会左右逢源。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鲁迅先生说得好:“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人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85%以上是从观察获得的。观察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源泉。没有观察,写作的源泉就会枯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定期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办法。但就目前学校教育现状而言,经常走出校门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可另外开渠道,引导学生间接观察,即通过书刊、电视等媒体观察生活,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语文教师应每天花上个把钟头阅读报刊杂志或其他作品,从中精选一些好文章,推荐给学生。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节省时间,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在班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为写作引来源头活水。
二、作文目标要适当,切合学生实际。目标斜率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离他的目标越远,心情越平静,情绪越松弛,内在冲动越弱,工作速度越慢;离他的目标越近,心情越激动,情绪越紧张,内在冲动越强,工作速度越快。根据这个原理,我们语文教师应从学生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宁可低一点,实一点,不让学生感到压抑、束缚。低起点,多鼓励。可从写随笔入手有什么写什么。一个初学者离不开仿写,这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不妨从仿写开始,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如教《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让学生试写《美丽的校园》,学了《爱莲说》,就写《爱木棉说》,循序渐进,直至脱离模仿阶段。可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无须受主题的限制。如写《快乐的星期天》,并不一定都要表现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我所要求的是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至于这件事有没有积极意义关系不大,这样学生才敢放胆去写。又如写一件新事,限于阅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挖掘出事件的新意,但只要写出的事可套上一个“新”字,也算可以了。
三、突破作文指导的局限,优化作文教学。作文指导应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联想、交流生活;指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写平常人,写平常事;指导学生把文字写通,把意思写明;减少命题作文次数,增加自由作文、话题作文力度。教师多给学生发挥自我,展现个性的机会,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们的精神独创。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作文中形式单一,内容雷同的毛病。
四、作文讲评时要贯彻鼓励诱导的原则。作文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写作行为产生有效的结果,形成有效率循环。即努力——获得成功——再努力——再获得成功。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强烈的写作动机,激发和保持长久的写作热情和兴趣。由此可见,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写作成绩是作文讲评的一项重要原则。例如在一次“供材料作文”讲评课上,就能“结合材料寓意,提炼观点”这一点,我表扬了9位同学;就“论证方法运用得当”这一点,我又表扬了12位同学。这些同学得到了鼓励,唤起了他们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自信。对于写得不好的文章,要指出毛病所在,并拿来作为分析的实例,但不能指名道姓,更不能讽刺挖苦,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认识写得不好的原因。总之,讲评要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而不能损害学生写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