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与生活相“链接”

阅读:6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1 15:50:49
分享到: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是教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使学生变成“语文书”。生活处处有语文,而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的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他们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运用各种现代媒体,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他们就会入情入境,主动参与活动。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弥补了这一不足。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好网络资源。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与其教师对照教参照本宣科,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为了更好的理解《一件小事》,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鲁迅当时的思想经历,写作的动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作者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课堂上,我结合教学实际,制作课件,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
  《看云识天气》中,我搜集了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云的多姿多彩。《故宫博物院》中,我放映了有关故宫的小影片,学生对故宫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些图片的恰当使用,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又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的母亲》中,我搜集了几则有关母爱的新闻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诺曼底”遇难记》这,我播放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学生目睹了沉船的悲壮,更觉得到哈威尔船长人格魅力的高尚。这些课件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学过《故乡》和《老杨同志》,我动员学生就农民形象进行探究,比较他们的异同,产生差异的社会根源。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资料,写出了比较深刻的文章。经过实践,我感受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二、利用电视资源,训练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收看这类节目,我们可以向主持人学习,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时,我常常借鉴电视节目如“实话实说” “焦点访谈”的形式。在“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口语交际课中,我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大胆的叙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在去年非典肆虐期间,我在“当众发表意见,态度要自然”的口语交际课中,我鼓励学生学习“焦点访谈”的形式,推荐二个学生当记者,采访其他同学,“对非典有什么认识,平时要注意什么,心理上有什么负担。”由于形式新颖,学生都能踊跃参加,课堂效果良好。阅读教学也可利用电视资源,如《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我在教学中先放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诗经·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赏电视剧主题歌录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并且很快就能背诵出来。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在学习新闻时,我建议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了解新闻的特点。并组织学生交流“我最喜爱的新闻”,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又能渗透口语交际。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